本文收集整理关于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的相关议题,使用内容导航快速到达。
内容导航:
Q1:童年对一个人的人生有多大的影响
童年是人生中很多重要的东西的塑造期,比如性格。
Q2:一个人的童年对他的一生有怎样的影响?
一个人的童年是一生的开始,童年过得怎样,会影响你的性格,甚至你的一生,其实童年也只是一种回忆,没有了童年,你也不必觉得很想念,拥有一颗童心是最重要的,拥有一颗童心是可以永恒的.
曾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
冲出黑漆漆的隧道尽头隐隐透着一丝亮光,你挣扎着,亮光越来越近,越来越亮,然后随着一声激昂的呐喊,你隧道,来到这个世界.面对绚丽的光亮和缤纷的色彩,你眯上了眼睛.是的,你离开了母亲温暖的子宫,来到了这个世界,这是多么崭新的经历.你惊奇于你所看到听到的每一样事物,那么新鲜,那么令人激动,并且那么美妙.
这便是孩子眼中的一切,当你逐渐长大,新奇而激动的感觉也逐渐离你而去.直至最终,风儿不再低语,鸟儿也不再歌唱,所有的色彩在你眼中都是一样的灰暗,生活成了日复一日的习惯.于是,你便成了大人.
成人的标志既不是婚姻,也不是财富,而是你是否已失去探寻世界的能力,是你是否已不会再问"为什么".
孩子永不厌倦地问着:"天为什么这样蓝?""我是怎么来这儿的?""人真的是猴子变的吗?"这是人一生中最可贵的阶段,有幻想,有渴望,有梦一般的感觉.可惜的是,这些清纯的梦往往被成人平淡的回答打破:"别问了,本来就是这样的."
某一天,当你认为天之所以那么蓝,是因为"本来就是这样的"的时候,你便已长大成人.
人们常说,那些伟大的发明是由伟人们创造的,其实不然,应该说,那些伟大的发明是由尚未失去童心的人们创造的.他们没有丧失探寻的能力,他们还在问着"为什么".试想,如果牛顿没有一颗童心,便不会对"苹果落到地上"这样一个众人熟视无睹的现象产生兴趣,他会想当然地认为苹果从来都是落到地上的,因为"本来就是这样的",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便不会产生了.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我更愿意同一个孩子探讨哲学."这是因为孩子的思想单纯开放,他们有寻求问题答案的好奇心,他们有新的思维,新的着眼点,从而能给你新的启示.
但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在不可避免地积累经验,这是否意味着终有一天他会"成人",会失去那可贵的好奇心?不,不是的,经验并不是好奇心的"杀手".一只苹果从树上落下,不应该得出"本来就是这样的"的结论,相反,正因为苹果不断地从树上落下,人们才应该提出疑问,寻求答案.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人们的感觉变得粗糙麻木呢?
其实,永远保持好奇心,永远在问为什么,是很累的,也是很难的,而绕过问题却容易得多,于是大多数人便选择了这条捷径.然而提出问题,钻研问题,最终找到答案来解决问题,比绕路而行的做法有价值得多.
大多数人选择走向成人的道路,是因为这条路更实际,更安全.另一些人则选择了保持童心的道路,对他们来说,生活中充满了神秘和刺激.他们中有的留名青史,因为他们敢问"为什么",并且找到了与"本来就是这样的"截然不同的答案.
人们常说成长是一种奇妙的经历.实际上,"成人"意味着丧失激情和思想狭隘,他们通常无暇也无法体验生活的美妙.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童年是很短暂的,也是很值得回忆的.只有在童年,他们才真正用心感受过生活,有过纯真的快乐.当戴上了成人的面具后,整天忙忙碌碌的他们实际上远离了生活的真谛.
我在生命的路上不停地走着,每次转弯的时候,我都听到了童年的呼唤.
Q3:一个人的童年对他的一生影响有多大?
无法估量,童年的遭遇往往影响性格的形成,有些事会造成终生影响,尽管过一段时间可能会忘记事件,但影响还在
Q4:童年经历到底对一个人影响有多大
这种影响是很大的,虽然不能直接进行衡量,但是会影响着一个人的思维习惯和处事方式。
Q5:苦难对一个人的成长有什么影响(童年)
文章讨论了成年男女在遇到情爱或婚姻问题时,会拿童年的遭遇当借口说事。
这篇文章勾起了我心里多年来,在自我灵性成长与孩子教育问题上,反复琢磨而未被梳理清楚的一个问题:
童年经历的“伤害”,对一个人及一个灵魂的成长有多大影响?只能是坏的影响么?
07年李跃儿老师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让我一边流着眼泪一边看完的。心灵深处许多被刻意遗忘的童年往事被一一记起,全是痛苦!
记起小学二年级,因为数学考试粗心错了一道题被扣了4分,得了96,父亲罚我顶着夏天的太阳,在水泥地上跪了一下午;记起妈妈因为午睡醒来,没见我在家,就愤怒地用织毛衣的针扎了我一胳膊的坑……
所有这些经历,记起一个,就痛哭一个晚上。
闭上眼睛,让自己回到当时的情绪点,我感受到年幼的我在那个当下,面对自己深爱的父母给予的“伤害”是多麽无助和痛苦!
当时从这个心理学的角度去看自己在婚姻、工作、人际关系等的许多问题,的确是我在重复父母的模式,跟我童年所经历的“伤害”有直接关系。
从那以后,我开始学习幼儿教育理论,蒙氏的,华德福的,灵性教育的。
那时我对于孩子的一切都非常紧张,每天都不断反省,自己一天下来有没有说伤害孩子的话,做伤害孩子的事情。甚至对其它跟孩子接触的家人都再三叮嘱,哪些话不能说,哪些事不能做。深怕女儿的童年会留下“创伤”,希望她不要再受我小时候遭过的罪。
在我用一年的时间将童年的伤口治愈之后,发觉问题并没有被解决。同样的模式,换了一批人又一次次的上演。
08年开始接触灵修,知道了“痛苦之身”,学到了伤害是不存在的!所谓的“伤害”,不过是灵魂深处的“痛苦之身”被外界的现象勾起,情绪上所起的反应而已。
只要自我与“痛苦之身”认同,就会不断制造“伤害”去喂养小我。
女儿3岁时,有天从幼儿园里回来非常害怕,说有个小朋友手指断了。我都被她吓了一跳,赶紧给老师打电话了解情况。可老师说并没有这回事,只是有个小朋友在玩门框,生活老师就用恐吓的方式告诫了一下,说这样玩很危险,万一手指被夹到会断的。
我当时为这个事情还挺生气的,认为老师不可以用这样的恐怖的方式去吓小朋友,会给孩子心灵留下很严重的恐惧。
可仔细想想,当时那么多小朋友,包括玩门框的小朋友都没有太大反应,为何唯有我家女儿吓得要命?
身边这些老一辈的带孩子,几乎都是连吓带哄的方式让小孩听话的,可也有人长大了心理啥阴影都没有的呀!
所以,“伤害”是否成立,不在于外界环境或是别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而是自己是否认同。或者说,是自己选择是否要被“伤害”的。
那以后,我同女儿相处便轻松很多。不再似以前那般,不敢说错一个字,不敢做错一件事。
身边很多追求新教育的妈妈们,大都也是总为自己无意中的一些举措会伤害孩子自责不已,其实无须如此。
那几年,我不仅跟女儿相处非常放松,跟其他家人也都是以自己最轻松的方式相处。
然而,这一放松,把之前压抑着的矛盾和冲突激发到了表面。
尤其是母亲。
她一直在精神上强烈依赖着我,从小不断告诉我,她是为我活着的,不是因为我,她早就跟我爸离婚,出家当尼姑去了。所以我从小到大非常听她的话,不敢做任何事惹她不高兴。因为哪怕一句不和她心意的话,都会让她歇斯底里地寻死觅活。
还记得初二时,我有天对她抱怨,上学没意思,我不想上学了。
当时也就觉得大不了被她打一顿,谁知她听了我的话,楞了2秒钟后,突然一屁股坐到地上,捶胸顿足嚎啕大哭。一边哭一边说,我要是不读书了,她还有啥指望了,不如早点死了算了……
我当时被吓傻了,哭着不停向她道歉,跟她说我错了,我一定会好好读书的。
从那以后她让我干啥我就干啥,哪怕我再不喜欢做的事情,都会逼自己去做。
在我放松下来,按自己的直觉,以我感到最快乐的方式生活的时候,很多事情就无法满足母亲对我的期待,我和她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
这些矛盾逐渐积累,到2011年春节期间,因为一件小事,我顶撞了她。她就在家“以泪洗面”了2个多星期,直嚷嚷着要出家去。
那一次,我没有向以前那样,给她买东西哄她开心。甚至她几次不接我电话后,我也干脆不给她打电话了。可是内心却并不安宁。
有天晚上,我静下心来,跟内在的自我沟通,问他为什么,为什么我跟母亲会这样?如果不想惹她伤心,我就只能一直牺牲自己,去迁就她?
心里突然蹦出一句话:“因为你爱她!”
那一刻,我泪如泉涌。突然明白了,从小到大,因为母亲的逼迫而所受的“伤害”,是我自己因为爱她,而自己选择的!
也就是因为感受到“伤害”背后的爱,我心底深处对母亲的怨恨突然没有了!
当时虽然她跟我在冷战,我就通过父亲表达对她的关心,转交我买给她的礼物。
这个世界原本就是纯然的爱的示现,所有的关系,不论它以何种形式出现,背后都是“爱”,只需要你去认出来。
如果你把一份关系认同为“伤害”,没有认识到“爱”,你的灵魂就会不断吸引类似的人或事情在你身边发生,重复某个“伤害”模式,直到你认出“爱”为止!
这才是“伤害”存在的唯一目的!
认识“伤害”背后的“爱”,需要跟内在自我的链接才能做到,我是成年后有意识地做到的,而这样的意识程度,孩子是不具备的。
所以我一度认为,孩子童年的教育怎样都没多少关系,反正等成年后才能有意识地彻底修复灵魂深处的“伤害”。
之前学习的那些教育理念,这时看来,有些过渡把孩子保护在一个与当前社会现实脱节的美好世界中,对孩子融入社会反而会形成障碍。
之前带着孩子在大理生活了半年,大理是个灵性意识非常高的地方,也接触到很多探讨孩子灵性成长的老师和家长。
发现,通过一些教学手段,讲故事、做律动和晨圈等,是能打开孩子的内在空间,修复孩子灵魂中的恐惧等其它负面能量的。
半月前参加了郁宁远老师的工作坊,他当时说到华德福教育中非常注重孩子的“呼吸”,不能让孩子出现精神上的“呼吸停顿”。
现在想来,孩子出现精神上的“呼吸停顿”,恰恰说明当时的情景,触动到了孩子内在的“痛苦之身”,是个非常好的教机。
与其细心维护,不让孩子感受到“痛苦之身”,避免出现精神上的“呼吸停顿”。不如和孩子建立深刻的链接,在出现精神上的“呼吸停顿”时,带领孩子去穿越痛苦,认出痛苦背后的“爱”!
孩子是活在当下的,相对成人更容易与内在自我建立链接,对“爱”的感受也更敏感。
童年时如果能修复灵魂中的痛苦,比成年后的修复要容易得多得多。
如果只是刻意保护孩子不去感受痛苦,却也失去了修复的机会。成年后,他的灵魂依然会吸引来“伤害”他的人和环境,重复痛苦的模式。
童年的“伤害”,对一个人或一个灵魂来说,既可能增强他的“痛苦之身”,也能创造修复的机会,更早更彻底地修复他的“痛苦之身”。
这个一正一反的结果,就看孩子身边是否有个能用纯然的光与爱,引领他穿越“伤害”的灵魂!
同学你好,如果问题已解决,记得右上角采纳哦~~~您的采纳是对我的肯定~谢谢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