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知愁滋味 为赋新词强说愁

生活 2018-10-21 06:56:27 253

本文收集整理关于少年不知愁滋味 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相关议题,使用内容导航快速到达。

内容导航:

  • Q1:少年不知愁滋味 为赋新词强说愁什么意思
  • Q2:少年不知愁滋味 为赋新词强说愁 .. 怎么看待呢?
  • Q3: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什么意思
  • Q4: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是什么意思
  • Q5: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真的如此吗?
  • Q6: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 Q1:少年不知愁滋味 为赋新词强说愁什么意思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大意是:少年时代思想单纯,没有经历过人世艰辛,喜欢登上高楼(层楼),赏玩景致,本来没有愁苦可言,但是“为赋新词”,只好装出一副斯文样子,勉强写一些“愁苦”的字眼应景。上片生动地写出少年时代纯真幼稚的感情。“不识”写少年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愁”,十分真切。

    Q2:少年不知愁滋味 为赋新词强说愁 .. 怎么看待呢?

    楼主是想问诗词赏析还是现在怎样理解啊。诗词赏析我就不说的,一搜都能搜到。说说感受吧,我个人认为“少年不知愁滋味 为赋新词强说愁”是很正常并且合理的。年少的时候总是故作愁苦,每个人都会经历一个“矫情”的阶段,风花雪月也好,伤春悲秋也罢。虽然在大人看来这是孩子们“为赋新词强说愁”无病呻吟罢了。但实际却不是,我觉得这是成长的一个必须要经历的阶段。或许将来长大再回忆起也举得好笑但毕竟是一种体会,正式以为有的类似的这些体会与经历,人才是一点点成长的。就如同小孩子学走路,从摔跤到会走,不能因为长大会走路了就还是否定小时候的跌跌撞撞。更不能因为长大摔得更惨了,就否定儿时因走路跌倒而哭泣是一种做作一样。

    Q3: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什么意思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思是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出自(南宋词人的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原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文学家。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辛弃疾像稼轩,汉族,历城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

    作为南宋词坛一代大家,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Q4: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是什么意思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思是(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少年不识愁滋味 为赋新词强说愁。”出自(南宋词人的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
    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文学家。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
    辛弃疾像
    稼轩,汉族,历城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
    作为南宋词坛一代大家,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Q5: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真的如此吗?

    愁不来自年龄,来自阅历与生活,如果到达了一定地步就会感到愁,成人所说的少年不知愁滋味换一种角度只是说少年的惆怅对比成年以后是很小的,所以便说少年不知愁滋味,而在古代,文人都要有一点作品诗词歌赋一类的,因为古代成年很早(似乎是16岁,现在英国好像也是16岁成年),古代的诗词经常以愁为题,当刚成年的所谓的文人找不到要写的题材时便会想到愁,但是因为并没有那么深刻所以当年长有才学的人看过以后便会发出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慨

    wWW.☆yIjITAo.COm

    Q6: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赏析】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我们知道,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相关文章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2018-09-02
    少年不知愁滋味啥意思2018-09-14
    我们的少年时代第二季第一集2018-10-12
    人不彪悍枉为少年花彪2018-12-28
    少年三国志0元最强攻略2019-02-22
    少年三国志战力1亿提升2019-02-24
    天天酷跑星际少年回归2019-03-20
    夜深忽梦少年事的意思2019-04-09
    夜深忽梦少年事 梦啼妆泪红阑干2019-04-24
    高能少年团3什么时候播2019-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