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一万小时定律

生活 2018-11-04 19:03:29 3338

本文收集整理关于怎么理解一万小时定律的相关议题,使用内容导航快速到达。

内容导航:

  • Q1:一万小时定律科学吗?
  • Q2:一万小时定律正确吗?
  • Q3:一万小时定律是什么?
  • Q1:一万小时定律科学吗?

    一个备受追捧的理论认为,练习任何技能一万个小时,就能让你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但事实并不是如此。

    “一万小时”理论来源:

    1993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一名教授,安德斯·埃里克森写了一篇名为《刻意训练在专家技能习得中的作用》的文章。该文章描述了柏林心理学家的一个研究,分析了小提琴学生在成长不同阶段的练琴习惯对最终水平的影响。

    根据这项研究,埃里克森认为,许多别人口中的天才,其实是来自于长达10年的密集练习。

    而在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2008年的畅销书《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中,他向读者介绍了这个“一万小时定律”。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一名英裔加拿大记者。如下图)

    而在2012年埃里克森表示马尔科姆的书就是在瞎说,他不够严谨,

    一万只是一个平均值,事实上在他研究中最好的小提琴演奏者,有很多练习的时间要少于一万小时。埃里克森同样强调,练习的质量非常重要。

    他认为马尔科姆煽动性地神化了“10000小时“这个数字。

    而且马尔科姆根本没提到”刻意练习“的概念。

    刻意练习:

    1.不是盲目、重复性的练习,而是追求掌握的练习

    2.有一定目标的练习

    (从学会写字到现在,十年了,也没有见得每个人都是书法大师)

    此后,问题被不断提出,研究者们不断地进行讨论和研究,最后得出了一个接受度比较广泛的结论:

    一万小时就能成专家的说法不科学,人的基本能力、个性、刻意练习等因素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最终影响技能和才能的形成。

    都说“熟能生巧”,但,这个“巧”已经与大多数人无缘了。因为很多人的自身“硬件”已经决定了他们很难到达顶尖水准。

    然而,不能否定的是,虽然达不到顶尖水准,但一定的刻意练习,的确能够增强该方面能力。

    最后,越努力,越幸运!(不是假装努力!)

    图片来源:网络

    WWW.yIJITa@O.coM

    Q2:一万小时定律正确吗?

    在成为牛人的道路上,没有人能否认练习的作用。
    然而,真相是,从来不存在一万小时定律,它仅仅是畅销书作家对心理科学研究一次不太严谨地演绎而已。
    1973年,即将在1978年拿到诺贝尔奖的西蒙,与合作者Chase发表了一篇关于国际象棋大师与新手的比较论文。在这篇论文中,西蒙发现通过长期训练,虽然工作记忆容量相差不大,但是国际象棋大师,在摆盘、复盘等实验上都显著强于一级棋手、新手。蒙在文中首次提出专业技能习得的十年定律(10 year rule),西蒙推测,国际象棋大师能够在长时记忆系统中存储5到10万个棋局组块,获得这些专业知识大概需要10年。
    这就是西蒙的十年定律。后来,瑞典心理学家移民美国埃里克森参考西蒙论文的10年定律,在1993年发表论文,阐释他对一个音乐学院三组学生的研究结果。这就是被格拉德威尔引用,以致演绎出一万小时定律的实验:
    把学院学习小提琴演奏的学生分成三个组。第一组是学生中的明星人物,具有成为世界级小提琴演奏家的潜力,第二组的学生只被大家认为“比较优秀”,第三组学生的小提琴演奏水平被认为永远不可能达到专业水准,他们将来的目标只是成为一名公立学校的音乐教师。….. 实际上,到20岁的时候,这些卓越的演奏者已经在他的生命中练习了10000个小时,与这些卓越者相比,那些比较优秀的学生练习的时间是8000个小时,而那些未来的音乐教师,他们的练习时间只有4000个小时。
    但这个定律有什么问题呢?
    首先,不同专业领域的技能习得时间与练习时间并不存在一个一万小时的最低阈值。如,优秀专业演员的专业技能习得往往是3500小时;记忆类专家技能的习得也并不是需要一万小时,而是数百小时。Hacker News读者们已经整理的证据表明,不少互联网公司创始人专业技能习得同样不是一万小时。
    其次,成功与练习时间并不完全成正比,天赋在其中扮演重要作用。如心理学家平克指出,优秀科学家的平均智商在125以上。同样,1997年一篇研究报告表明,医生、律师、会计的智商多数位于标准七以上区间。一篇来自1990年的报告表明,非言语智商,能够解释少儿象棋成绩高低的12%。
    每位熟悉写作技巧的畅销书作者们,常常会用一个清晰的行动规则,如:练习一万小时成为标准九、二十一天养成好习惯等来激发你的行动。但是对于究竟有多少人能够坚持一万小时?一万小时是否真的导致成功?坚持一万小时的关键节点?一万小时练习的本质却置之不理。这些畅销书作者略过不谈的细节,却是科学着墨最多,也对人们提升自我最有帮助的地方。
    事实上,埃里克森的刻意练习核心观点是,那些标准七区间以上的人们,拥有一种较强的记忆能力:长时工作记忆。长时工作记忆正是区分标准七区间以上与标准五们的一个重要能力,它才是刻意练习的指向与本质。那些卓越的专家,能够将工作记忆与长时记忆对接起来,在进行钢琴、象棋等自身熟悉的专业活动时,能够调用更大容量的工作记忆。如同西蒙等1973年那篇开创性研究报告所指出的一样:国际象棋大师在长时记忆这款硬盘中存储了五万到十万个关于棋局的组块。
    如果说标准八们,已将自己的大脑升级了,工作记忆内存条可以同时调用一块SSD硬盘来用;那些专业领域的新手们往往还是在使用小内存跑。
    幸运的是,进化给标准五们留了条路。这种长时工作记忆能力,埃里克森认为是领域相关的,并且通过他所说的刻意练习,可以习得。只要你努力,砸锅卖血,做上苦力几十小时到成千上万小时不等,就能买来那款可以被工作记忆内存条调用与使唤的SSD硬盘——长时工作记忆。
    标准五们怎样才能买得起那块硬盘?刻意练习的任务难度要适中、能收到反馈、有足够的次数重复练习、学习者能够纠正自己的错误。如此如此,必成大器。

    Q3:一万小时定律是什么?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

    "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

    名词来源

    美国两位畅销书作家,丹尼尔·科伊尔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与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的一本类似"成功学"的书《异数》,其核心都是"一万小时定律",就是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一万小时,应该都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理论依据

    英国神经学家DanielLevitin认为,人类脑部确实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去理解和吸收一种知识或者技能,然后才能达到大师级水平。顶尖的运动员、音乐家、棋手,需要花一万小时,才能让一项技艺至臻完美。

    一万个小时是怎么算出来的?

    格拉德韦尔一直致力于把心理学实验、社会学研究,对古典音乐家、冰球运动员的统计调查改造成流畅、好懂的文字。在调查的基础上,他总结出了"一万小时定律",他的研究显示,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跟天分无关,只是练习的问题,需要练习1万小时--10年内,每周练习20小时,大概每天3小时。每天3小时的练习只是个平均数,在实际练习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可能不同。上世纪90年代初,瑞典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在柏林音乐学院也做过调查,学小提琴的都大约从5岁开始练习,起初每个人都是每周练习两三个小时,但从8岁起,那些最优秀的学生练习时间最长,9岁时每周6小时,12岁8小时,14岁时16小时,直到20岁时每周30多小时,共1万小时。

    "一万小时法则"在成功者身上很容易得到验证。作为电脑天才,比尔·盖茨13岁时有机会接触到世界上最早的一批电脑终端机,开始学习计算机编程,7年后他创建微软公司时,他已经连续练习了7年的程序设计,超过了1万小时。

    为什么是一万个小时?

    "一万小时法则"的关键在于,一万小时是最底限,而且没有例外之人。没有人仅用3000小时就能达到世界级水准;7500小时也不行;一定要10000小时--10年,每天3小时--无论你是谁。这等于是在告诉大家,一万小时的练习,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音乐神童莫扎特,在6岁生日之前,他音乐家的父亲已经指导他练习了3500个小时。到他21岁写出最脍炙人口的第九号协奏曲时,可想而知他已经练习了多少小时。象棋神童鲍比·菲舍尔,17岁就奇迹般奠定了大师地位,但在这之前他也投入了10年时间的艰苦训练。

    在大量的调查研究中,科学家发现,无论是在对作曲家、篮球运动员、小说家、钢琴家还是象棋选手的研究中,这个数字--一万,反复出现。

    这是"一万小时法则"被提出的事实论据。

    相关文章
    墨菲定律适合什么人看2019-07-01
    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第几定律2019-10-01
    牛顿第二定律里的t是什么2021-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