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什么好的读书方法?

生活 2019-02-08 22:51:06 1032

本文收集整理关于你有什么好的读书方法?的相关议题,使用内容导航快速到达。

内容导航:

  • Q1:读书读不进去有什么好的方法?
  • Q2:有什么好的读书方法?
  • Q3:好的读书方法有哪些?
  •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我知道阅读很重要,但我就是读不进去啊。读不进去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读不懂”。人类只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有了解的动力,所以说大部分人的阅读水平仍停留在阅读“既知事物”的基础上,如果一本书超出了其阅读的舒适区,读不懂就是很正常的事了。现在人人都知道名著经典,名著有养分,但并不是人人都可以读得下名著,就是这个道理。

    不过,万事万物都是有联系的,虽然某一本书对你来说超出了你的阅读舒适圈,但你可以接触其它跟这本书有关的,并且恰好能读得懂的书。

    举个例子,大家有可能看不懂名著,但像是某某品三国之类的解读,我们就会听或看得津津有味,这时候,我们便能够对原著本身产生兴趣。所以说,我们不用为难自己,硬要死磕经典大部头,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我们对已知事物的兴趣,通过解读类的书籍,帮助我们了解想读却读不懂的经典书。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像名著一样难啃,对待不同的书目,我们还是要以不同的阅读方法应对。本次分享书单的目的,就是给大家分享相关的阅读方法,以便被阅读能力困扰的小伙伴们,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从而实现阅读能力从“0”到“1”的突破。

    现在开始分享书籍:

    一、《如何阅读一本书》

    这本书可以说是各类阅读方法类书籍的鼻祖。书中提到了阅读有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层次、检视阅读层次、分析阅读层次以及主题阅读层次。

    首先,最简单的是基础阅读层次,只要是完成了九年制义务的人,没有特殊情况都可以具备这一层次的能力。要求比较高的是主题阅读层次。针对某个主题,你所阅读的书籍越多,你就越能把握这个主题的主线。但主题阅读有个“危险”之处就是,你可能会觉得这个作者说的有道理,那个作者说的也对,那到底听谁的?这就涉及到一个“独立思考”的问题。

    其次,阅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存疑、不断质疑的过程。针对阅读不同的书目,像是哲学、文学、历史、工具类书籍等等,《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也介绍了相应的阅读方法。

    最后,我们不能够只读自己读得懂的书,因为这样的书读得再多,都无法帮助我们成长心智。一本好书,是能够陪伴我们一起成长的。我们在不同的年龄段阅读,都能读出不同的意义。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它所承载的思想,比常人更加深刻。阅读要达到怎样的终极目标,翻阅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其中会有你想要找寻的答案。

    二、《超级阅读术》

    本书作者斋藤孝,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系,现为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他的工具类书籍,可以说是对初级阅读入门者非常友善了。

    最初斋藤孝写这本书是针对职场人士,因为他认为,这些平日里没有时间读书的人,比任何人都需书中的知识。“如果读书不能磨练你的意志、提高你的能力,只能帮助你完成工作,那么,作为一个职场人士,你绝对得不到成长”。这句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事实。

    为此,斋藤孝为“没有读书的人”准备了四个读书锦囊:以“广泛撒网”为目的去速读;以提高阅读质量为目的去“精读”;以最高效率有目的地去“选书”;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将所读书籍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读完斋藤孝先生的这本《超级阅读术》,或许可以更好地帮助你理解《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三个层次的要义。

    三、《深阅读》

    当你掌握了快速阅读的要义时,你可能会沉浸在这种“一天一本”的喜悦中不可自拔,随着最近听书产品的流行,有些人干脆就拿听书取代了读书。然而,读书并不是去菜市场买菜,不是以数量取胜的。越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越是在浮躁的时代,我们越能够要沉得下心读书。

    《深阅读》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挺有深意。乍一看封皮,只能看到断断续续的笔画。可当它“沉下去”时,“深阅读”三个大字便印入眼帘。

    阅读,让深度思考的精神源泉涌流。《深阅读》的作者也是斋藤孝,虽然他出版了多本工具书,但他从来没有主张放弃挑战高难度的阅读,相反,他只是想做一个引路人,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踏进经典世界的大门。具体的方法,斋藤孝先生在《深阅读》中的第四章和第五章都有所阐述。

    四、《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些人之所以读过就忘,是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没能够很好地被“触发”,难得被触发了,还不做笔记,这种“沙漏式”的阅读,最后当然不能够“读有所得”。

    也有些人,不是不知道做笔记的重要性。可是一本书,最薄的起码也有两百页,要是每页都做笔记,这笔记得做到何年何月?

    针对这种情况,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一本书》中提供了“葱鲔火锅式”的读书笔记方法。“葱鲔火锅”是日本的一种料理,“鲔”是一种鱼,是主料,而葱是配料。这个关系,就好比我们做笔记时摘抄和评论的关系。只是“摘抄”,这锅鱼也可以吃,但如果加入点“评论”作为配料,这锅鱼才更好吃。

    什么地方值得做笔记,怎样做笔记才能够把知识转化成自己的东西?这些疑问,我们在《如何有效一本书中》都能够找到答案。

    五、《实用性阅读指南: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

    读了这么多书,依然是“过目就忘”。除了没有做好记录,还有一个原因是没有设定相应的读书目标。

    在这本书中,作者大岩俊之教你只用三个步骤,便能牢记一本书的内容:

    首先,设定读书目标。带着目标去找答案,比走马观花似的阅读,要更能有所收获。

    其次,读完一本书,随即将其凝固成一张思维导图。有了思维导图的辅助作用,能让我们有效记得书中关键要点。

    最后,将所学知识迅速用到现实生活中。像是阅读了沟通类书籍,下次你在和其他人进行沟通的时候,就可以下意识地运用书中所学要点,如此,便切切实实地把书中内容内化成了自己的东西。

    六、《高效能阅读》

    这本也是介绍如何能够将书中所学内容,内化成自己东西的书籍。作者原尻淳一通过阅读百余册阅读方法类的书籍,并结合自己的阅读实践,总结出了一套高效的阅读方法。

    像是:关于“如何提升阅读一本书的动力”的问题,原尻淳一指出: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作者生平事迹、观看相关TED、听听讲书类产品等等方式,多元地刺激我们的神经,调动阅读的积极性。此外,我们还可以给自己打造舒适的阅读环境,来“吸引”自己读书。

    看完了这本书之后,我们不仅要做到看完,更是要通过书中方法,去调整我们的“低效能”阅读,才能提高我们的看书速度,提升我们的阅读效能。

    七、《阅读整理学》

    这本书稍微有些枯燥,之所以要介绍它,是因为虽然枯燥,但其中也有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要点所在。作者外山滋古比可谓是一位博学的教授,可就是这么一位博学的教授,在三十年前曾收到过一封“批评信”,说他被教科书收录的作品“有问题”,请他修正。

    然而,他多次检查,并没有发现自己的作品有什么不对,最后才想通:可能是那名写批评信的学生,并没能真正理解他想要讲的是什么。

    也正是从那时开始,外山滋古比便开始研究日本民众的阅读能力。他发现,很多人都停留在肤浅的阅读上,这也就是他在《阅读整理学》中提到的α型阅读。外山滋古比鼓励更多的人投入到β型阅读中去,所谓的“β型阅读”,也就是我们前面说到的,跳出自己的阅读舒适圈。

    外山滋古比在《阅读整理学中》详细阐述了两种阅读方法,如果能够看得进去,建议书友们可以翻开这本书了解了解。

    八、《如何打造你的独特观点:5天学会独立思考法则》

    将书中知识表达出来,也是消化知识、掌握要点的重要方式之一。这本书的作者,是我们之前提过的斋藤孝先生。他也正是用书中提到的阅读方法来训练自己的学生的。

    书籍里的知识点就像原料,我们的大脑就像加工机器,我们表达出来的话语,便是“产品”。斋藤孝给学生们布置一个问题,学生们必须从书中找答案,并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出来,这种用“输出”倒逼“输入”的方式,也是众多文字工作者的常用阅读方法之一。

    每天我们都在忙碌的生活中度过,殊不知,越是忙碌,越是要花时间给自己充电。然而,阅读效率低下,无形之中增加了我们获取信息资源的难度。

    越是成功的人,对阅读便也越重视。像伯克希尔·哈撒韦的高管层,每天的人均阅读量高达五百页。随着知识面的拓宽,他们的阅读效能也就越高,阅读速度也就越快,从此形成了良性循环圈。

    我们虽然尚不能够做到这类“大神”的水平,但就像那句俗话说的:一口吃不成胖子。饭是要一口一口吃的,书也是要一页一页地看。只要今天比昨天多积累了一些,通过时间的复利力量,假以时日,我们定能收获惊人的财富。

    就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一段话做我们本次分享的结尾吧:

    “读一本好书,能让你的努力有所回报。一本好书能教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你自己。你不只更懂得如何读得更好,还更懂得生命。你变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识。你会成为一位智者,对人类生命中永恒的真理有更深刻的体认。”

    ·书籍图片来自豆瓣读书

    ·如无特殊说明,其它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WWW▶.yIJItao.CoM

    Q2:有什么好的读书方法?

    我们再也回不去未开化的时代了。

    生而为人,要求知识的滋补,人文的熏陶,历史的经验,素养的提升,只能被迫与书籍一起生活起居。

    (图:电影《编舟记》剧照。好电影,推荐大家看看)

    作家林文月说,生活中最简单的失败,就是不去阅读,鄙视思想,漠视精神出口的找寻。可是,“你读到最多的可能是你不想要的东西”——这句话也被人称为卡德尔定律,因为书籍泛滥成灾了,知识如巨火燎原。

    所以,讲究一点读书法,又是必要的。我闲来时偶尔也会看看书,陆续看了十多年,即便是失败的经验也是经验,是故斗胆在这里谈点体会,求教于头条的朋友们。

    1,略微艰难一点的阅读法。

    过去学有所成的知识分子,在阅读上往往上有个秘诀:读比自己现在知识储备所知难度更高点的书籍。

    比如高中一年级学生,要提升文学积累,有必要去看看大学语文课本;能看懂《论语》白文本的,不妨认真读完《尚书》;对叔本华哲学可以有较好理解的,下一部可以找来黑格尔的《小逻辑》研究一番。

    这种读书法,不轻松,基本上是苦乐参半,是智力功夫。但是好处在于,世界虽然书籍浩如烟海,但是人类的思想如此贯通,仿佛千门万户指向同一道路,而代表最高级的书籍其实也就是那么多。所以,假设不断读自己原有学识难度更大一点的书籍,,深深海底行,长期下来,有天会发现自己已经是高高山顶立,一览众山小了。

    2,从现实生活去感知的读书法。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是后现代史学思维;同理,一切书都是当代书,从阐释学角度讲也可说是常识。

    大师金克木《书读完了》中说,好的书籍往往质量高,阅读难度大,有没有密码本,读了也未必懂。怎么办?金老先生的提供的方案,就是要有新的阅读方式:结合现实,感知生活,让所有书籍都出于古而实存于今,让所有过去的解读都根植于当下,而且指向未来。

    正因如此,晚清名公子孙宝瑄会在《忘山庐日记》里宣称,“书无新旧无雅俗,就看你的眼光。以新眼读旧书,旧书皆新;以旧眼读新书,新书皆旧”。好的读书法,所读之书都是活灵活现以故为新的。

    (图:波士顿美术馆所藏雕像。阅读从赤条条开始。)

    这种读书法,是一种贯通比照的读书法,可以消除阅读经典书籍时的畏难情绪,直接把古树读到今天来。天地玄黄、生老病死、帝王将相、饮食男女,和我们自己的生命、生活、情感枢机关联,融为一体,“日用而不知”,其乐无穷。

    3,随心所欲无问西东的读书法。

    清风不识字,何妨乱翻书。无功利、无准备、无计划、无压力的随心阅读,在个人的精神生命扩充的历史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闲来小读,最有意思。英国名作家伍尔夫《普通读者》自序里说,普通读者“他读书,是为了自己高兴,而不是向别人传授知识,也不是为了纠正别人的看法。......他一会儿抓住一首诗,一会儿抓住一本旧书片段,也不管它从哪儿来的,也不管它属于何等品类,只求投合自己的心意,能将自己心造的意象结构圆满就成了。”

    (图:著名作家聂华苓的居家书房)

    看似漫不经心的阅读,其实收获最巨,生活因此丰富而精彩,同时润人细无声。

    最好的读书方法,应该是把阅读当做一种生活方式。

    有时候,你以为的归宿,其实只是过渡;你以为的过渡,其实就是归宿。读书也是如此。

    从这一点看,读书其实是不讲究方法的,也无需方法。放下手机,拿起书来就是了,其余,一切庸人自扰之。

    2018,4,30,晚饭后随写

    会勉力坚持每天都写一些文史八卦、生活随感、人物看法、影视评论等。感谢阅读、关注、点赞。也欢迎评论,有回必复。

    Q3:好的读书方法有哪些?

    好的读书方法在我看来,只有一条:急用先学,学用结合。

    本人曾经在图书馆工作过,我的工作就是借书与读书。我先把误区告诉你吧,

    每买回一本书,我喜欢从头看到尾。读得很慢,读的过程遇到有趣的情节或句子会心一笑,感到很解闷和过瘾,读一遍后,然后随手放在书架上,这就算我读完了那本书。

    有一次,我们单位精简机关人员时,领导找我谈我话后,我当时就晕掉了,只有点头认命的份,于是我就被精简下来。而同时被精简的另一位好朋友,领导找他谈话时,他却没有同意,反复强调自己身体不好。当天下午他父亲也专程来单位一次,面见我们领导重申他身体不好,要求留在机关,这样我们的命运就区分开来,我去做了工人,他仍留机关。那么他的身体真不好吗?其实没事。但是,在总结教训时我深深感到,我虽然读了2000多本书,但想想书中的道理,根本没有记住,更不会运用,等于没读,在遇到重大事件时,所思所学,一点用都没有,只有任人宰割的份。我的读书等于用漏斗打水,仅仅观看一下漏水的过程,其趣味仅此而已。

    过去我总认为,难道读书非要雁过拔毛吗?非要从书里得到点什么吗?读书最好不要带着负担和目的去读,也不要带着压力去读,更不要带着功利去读。要带着兴趣去读,能在读的过程中得到快乐就行。这就像看电影,看的过程能让自己开心放松就足够了。如果读书非要想着从书里得到点什么,那样是很累的。但是这种读书方法,不如不读,事到临头的时候,一本书里的道理也帮不上你。从那以后,我开始不读书,即使读,也是一年精读三本。

    04年时,考硕士,学管理综合,里面提到了单位架构,其中有一段是事业部制和职能部门制。我因为是考试,也就是一带而过记住了这个架构模式。次年单位领导推行事业部运行模式,我带了一个事业部,实现了运营架构的最佳运转模式。我就惊讶,为什么我也学了组织架构,而我提不出这种模式呢?归根结底是我没有把书当成用的东西,而只是把他当成知识,知与行完全割裂。

    听说人的记忆分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两种。有的记忆看着你在用功去记,但可能很快就会忘掉。而那些无意的记忆则有可能被永远记下来,而漏斗式读书法就会让我产生无意的记忆。

    2013年,开始尝试知行合一,首先拿戒烟开刀,通过学习一本书的方法后,果断地实行知行合一,一年内戒烟成功,至今已经五年没有复吸。所以,书不是无用,而是要学会用。

    我认为,读书不在多,在于用,多读书,不如无书,知行合一才是正道。

    欢迎关注本人,分享一些人生经验教训。

    相关文章
    关于读书的名言有哪些2018-09-04
    世界上最爱读书的国家2018-12-31
    如何读书才最有效阅读2019-01-23
    读书我是怎么做的作文2019-02-03
    小学生怎样写读书笔记2019-02-05
    去美国读书一年多少钱2019-02-06
    如何做读书笔记最有效2019-02-13
    为什么读书最好的回答2019-03-05
    有书共读怎么免费读书2019-03-05
    你为什么读书作文200字2019-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