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集整理关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多少的相关议题,使用内容导航快速到达。
内容导航:
两者的区别是很明显的。人均纯收入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减去所有支出后的数据。
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平均值。个人可支配收入指个人收入扣除向政府缴纳的各种直接税以及非商业性费用等以后的余额。个人可支配收入被认为是消费开支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
人均纯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纯收入的平均值。纯收入:是指一年劳动所得的所有收入减去产生这些所得的所有支出。
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比上年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比上年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3,比上年缩小0.02。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928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7%。
国家统计局20日发布数据,去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456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17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57元
假设城镇居民人数 农村居民人数=居民人数,假设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数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人数)/(城镇居民人数 农村居民人数)
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将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扣除各类相应的支出后,得到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后的收入。可支配收入通常是指居民家庭可用于最终消费、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按照家庭常住人口计算的一个平均指标,是指家庭中所有成员的平均收入,而不仅是工资收入。家庭成员既包括有工作和收入的人员,也包括家庭中没有收入的其他成员,如老人和未成年子女等,这些没有收入的家庭成员同样分摊到数值相同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方法: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税费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财产性支出-转移性支出)/家庭常住人口
而在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中一般采用十年一次大的经济普查的方法,而在这次答的普查之后一般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计算。每年的GDP等数据都是采用的这种方法。
多阶段抽样(Multistage sampling):是指将抽样过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使用的抽样方法往往不同,即将各种抽样方法结合使用,其在大型流行病学调查中常用。其实施过程为,先从总体中抽取范围较大的单元,称为一级抽样单元,再从每个抽得的一级单元中抽取范围更小的二级单元,依此类推,最后抽取其中范围更小的单元作为调查单位。
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财产性收入没有扣除为获得财产性收入而发生的费用,转移性收入只扣除了部分转移性支出,这就是“纯收入”与“可支配收入”的区别。
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将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扣除各类相应的支出后,得到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后的收入。可支配收入通常是指居民家庭可用于最终消费、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又称农民人均纯收入,是指农村居民家庭全年总收入中,扣除从事生产和非生产经营费用支出、缴纳税款和上交承包集体任务金额以后剩余的,可直接用于进行生产性、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生活消费和积蓄的那一部分收入。也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