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集整理关于南美为什么没有发达国家的相关议题,使用内容导航快速到达。
内容导航:
Q1:南美洲有没有发达国家
没有的 附:对于发达国家的定义,有多种说法,但公认的标准是:较高的人均GDP(不是GDP总量)和社会发展水平。按1995年前后的标准,人均GDP在8000美元以上(按名义汇率计算)加上一定程度的社会发展水平就可基本定义为发达国家。近10年的发展,使8000美元这个标准已经落后了,2005年应提高到10000美元左右。按这个定义,在这10年,有8个国家已经加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这8个国家是:塞浦路斯、巴哈马、斯洛文尼亚、 以色列、 韩国 、马耳他、匈牙利 和捷克 。另外,阿联酋、科威特等产油国人均GDP很高,但社会发展程度低,文盲率在30%以上,不能列入发达国家之中;摩纳哥、列支敦士登等微型国家也不列入其中,香港、台湾、荷属安的列斯等未获国家地位的经济体也不列入其中。2005年世界发达国家新名单(括号里面的是按名义汇率计算的人均GDP):原有的发达国家(共24国):欧洲(18国): 卢森堡(69,056) 挪威(53,465) 瑞士 (49,246) 爱尔兰 (46,335) 丹麦(45,015) 冰岛 (44,133)瑞典 (38,451) 英国 (36,977) 奥地利 (35,861) 荷兰(35,393) 芬兰 (35,242) 比利时 (34,081) 法国 (33,126)德国 (33,099) 意大利 (29,648) 西班牙 (24,627) 希腊 (18,995) 葡萄牙 (16,658)美洲(2国):美国(42,076) 加拿大 (32,073)亚洲(2国): 日本 (36,486) 新加坡 (25,176)大洋洲(2国):澳大利亚(29,761) 新西兰(23,276)新增的发达国家(8国):塞浦路斯 (19,008) 巴哈马 (18,190) 斯洛文尼亚 (17,660) 以色列(16,987) 韩国 (14,649) 马耳他(13,144)匈牙利 (10,896) 捷克(10,708)从新增的8个发达国家来看,大多是原有发达国家的近邻,如斯洛文尼亚、马耳他、匈牙利、捷克、塞浦路斯是欧盟成员国的近邻,韩国是日本的近邻,巴哈马是美国的近邻。只有以色列是例外。
Q2:南美洲避开了两次世界大战,为什么现在没有发达国家?
1900年的大清朝,被八国联军入侵,陷入风雨飘摇之中。其实在地球另一边的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王朝的命运也大抵如此。
从1500年以来,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建立了最早的全球性殖民帝国,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他们始终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落后就要挨打,这是无情的现实。西班牙最后一位国王,阿方索十三世在位的近半个世纪中(1886年~1931年在位),农民起义、革命党暗杀、学生游行、北方强国入侵、海外领土割让,此起彼伏,在大清晚年你所看见的一切让人痛切心扉的冰冷事实,在西班牙的土地上,都在重复上演着。直到国王在战火中被迫退位,内战爆发,独裁将军佛朗哥1939年荡平天下,一统伊比利亚。葡萄牙更惨,自从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当上皇帝之后,葡萄牙的命运就已经不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1807年,拿破仑大军南下,葡萄牙小朝廷被迫收拾细软,飘零在茫茫的大西洋上。他们流亡到了巴西,十多年后,这块葡萄牙人最大的海外殖民地就宣告独立了。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革命和动荡就一直在葡萄牙土地上轮回,甚至有两次,1892年和1902年,葡萄牙国王耍赖宣告破产,欠北方帝国主义的外债还不起了。接着就是1910年,比辛亥革命早一年,葡萄牙大革命爆发了,君主专制被推翻。这就是南美洲两个宗主国的悲惨命运。宗主国尚且沦落至此,作为殖民地的南美大陆又能好到哪里去呢。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西班牙和葡萄牙迟迟不搞工业化呢?福祸相依,一切的因果早已注定。五百年来,伊比利亚半岛的农民扔下锄头,扬帆起航,以无比的勇气奔向大航海时代的征程之中。他们在亚洲非洲的香料贸易中大发横财,在巴西挖金矿,在墨西哥挖银矿,在智利挖铜矿,在整个南美大陆上种甘蔗,种咖啡,种葡萄,然后运回欧洲贩卖。这是一个完美的经济生态链。利润率比从事工业要高,技术门槛更低,来钱也快得多,一度他们成了整个欧洲老百姓艳羡的土豪国度。其实,半岛的农民也不是不想学北方的邻居搞工业,但是源源不断流入的金银,推高了本土的劳动力价格,导致他们出口英法的商品根本没有任何竞争力,自然也就发展不起来了。这大抵就是所谓的资源诅咒吧。这个诅咒,一直笼罩在拉美各国的头上,数百年来,一直试图挣扎解除,期间坎坷心酸,天朝百姓又有谁知?拉美大陆上,大大小小数十个国家,比较大的有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四个。巴西是南美第一大国,85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只比中国小一丁点,金矿遍地,地势平缓,气候温暖,随便在地上撒点种子就能收获回来一大筐粮食,可谓是真正的地大物博。葡萄牙人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时候,都快疯狂了,连忙划船去非洲拉来黑人农民工搞大开发。墨西哥和智利也还行,一个银矿多,一个铜矿多,虽然没有金矿值钱,不过也能过上小康日子了,并且这里有几百万的印第安壮丁,连黑人外劳都不用输入了。阿根廷最差,位置离欧洲最远,寒冷的大草原,没有矿,没有人,也不适合种菜。殖民者都懒得拉黑壮丁来了,于是在当时,阿根廷一直都是最穷的荒凉化外之地,直到今天,这里仍是纯种的白人国度。工业化,需要资金、技术、市场,三者缺一不可。北美大陆,作为英国人的殖民地,资金、技术都不缺,种棉花,搞纺织业,出口欧洲大陆也是有利可图,于是工业化的脚步从1800年开始就一直在稳步向前。但是南美呢,宗主国都是农民,技术是渣渣,离欧洲隔了南北半个地球,完全竞争不过美国,想要吸引欧洲资本过来投资工业,毫无赚钱的可能性啊。不过,一项技术的诞生,差点彻底逆转了南美人的命运。这就是1860年代出现的冷藏牛肉技术。欧洲人通过工业革命发达起来了,他们喜欢吃牛扒,但是本地牧场的牛都被用来挤牛奶了,牛不够用,导致牛肉奇贵无比。而远在万里之外的阿根廷,拥有着整个美洲大陆最肥美的草原,养牛成本相当的低。英国人发现了这个商机,源源不断的资本开始流入阿根廷,他们建港口,修铁路,开牧场,养牛屠宰冷冻一条龙,大规模出口到欧洲。据历史数据,英国人在1870年代,一度将50%的对外投资砸向了阿根廷大草原,布宜诺斯艾利斯建成了南美第一条地铁,到1885年,阿根廷已经建成了4300公里的铁路线。1880年,阿根廷的经济水平只有美国的35%,到1905年,已经相当于80%了,到1914年,这里的生活水准已经完全追上了欧洲大陆。大量在一战中沦落底层的意大利人、西班牙人、法国人和德国人涌向阿根廷新大陆,寻找梦中的天堂。人们将阿根廷,称之为南美洲的美国。作为西班牙殖民地的阿根廷,生活水平完全超越了宗主国。这就是世纪之初,阿根廷所谓进入发达国家的屌丝逆袭之路。但是,一个事实我们必须记住。直到1930年代,无论是伊比利亚半岛,还是拉美大陆,仍然只有种菜的农民和挖矿的奴隶。黑暗动荡的社会,缺乏资金和技术,缺乏基础设施,让工业化几乎无法起步。墨西哥是一个典型。别看跟美国门对门,但是站在墨西哥高原的土地上,你几乎会以为来到了另外一个星球。一个疯狂的无主之地。内战,军阀割据,农民起义,土匪横行,挖矿的种菜的人人带枪自卫。看过电影的,可以参考佐罗,暴力就是法律。看过小说的,可以参考三国演义,人命只是蝼蚁。明天的命都不知道还能不能保的住,搞工业,只能午夜窗前仰望星空了。1929年的金融风暴和大萧条,以及接踵而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再次重塑了这个蓝色星球的命运。最富有的欧洲人打到破产,大英帝国解体,破落户封建王国纷纷垮台,混战中的军阀们被打的焦头烂额,有野心的激进主义者们揭竿而起,在东欧、中亚、远东、古巴相继夺取权力。这个混乱的时代,真正得益的,只有两个地方:北欧半岛和北美大陆。他们靠近欧洲核心,又避免了战火,社会稳定。大量的资金和人才流入,进一步加速了工业化。欧洲的战争,需要枪支弹药,需要飞机大炮,战后重建又需要工程机械,这一切,都带给了北欧北美人巨大的商机。今天,我们知道,北欧是全球顶尖的富豪之地,福利健全,重工业发达,所有的底子都是在那几十年中打下的。然而南美诸国呢,又在经历着怎样的命运煎熬?美国的大萧条,虽然也曾经历了一段不算短的动荡,但是毕竟是工业国,有技术积累,出口欧洲的消费品不好卖了,很快又可以在军工品上找到商机。拉美的农民们可就苦了,金银铜矿一下子就失去了买家,沦为废铁,糖烟草咖啡葡萄酒牛肉全部烂在仓库里,无人问津。从1929年到1945年战争结束,整整十几年的岁月,拉美经济一直在崩溃中挣扎。数据显示,大萧条之后的五年,墨西哥GDP下跌了30%,阿根廷的年出口额从15亿美元下跌至5亿美元,萎缩了三分之二。失业,救济,流连街头的穷人,末世景象遍布每一个拉美国家。动荡过后,就是革命和政变,新上台的独裁者们都在思考着一个问题:传统的资源出口之路已经走到尽头,只有工业化才是希望。可是怎么工业化呢?1,打开国门,自由贸易,吸收外来投资,从低端的加工出口制造业做起,就像美国和北欧那样。2,关闭国门,贸易保护,政府投资,发展国企,全力打造重工业,向苏联老大哥学习。像美国、北欧那样做,是很难的。发展出口制造业需要几个条件:靠近大市场,低廉的劳动力价格,相对健全的基础设施,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这几个,后面的条件还好说,新上台的独裁将军们大多能够拍着胸脯保证,可是市场在哪里?兵荒马乱的年代,唯一紧缺的物资,只有飞机大炮,就南美农民们洗脚上田的知识水平,离造出来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战后重建,物资奇缺,日常消费品的制造,他们也做不过欧洲本地人,一来远隔重洋,二来欧洲人也没有余钱对外投资——他们还正眼巴巴的盼着美国的马歇尔计划赶紧落实呢。这时候,苏联的一五计划二五计划的成就震撼了所有亚非拉穷苦兄弟的心灵。从1928年到1937年的十年间,苏联靠国有投资,建成了6000个工业企业,工业产值翻了四倍,能够生产钢铁、汽车、飞机、大炮、拖拉机,从一个农业国完全蜕变为强大的重工业大国。这番成就,别说社会主义小兄弟们急不可耐的要去学习,就连印度、意大利、法国这些亚欧民主国家们其实也在偷偷的抄。一时间,国有投资、计划经济,成了几乎所有渴望工业化的后进生们如获至宝的葵花宝典。在墨西哥,新上台的革命制度党将所有的私人资本都国有化了,外商投资的银矿、油田全部充公,私人种植园一律没收重新分配给农民。在巴西,执行“进口替代”战略,所有的进口商品都需要许可证,除了不能生产的能源和高技术产品,其他工业品全部限量进口,并且课以重税。在阿根廷,著名的庇隆将军上台,法国和英国投资的铁路全部被国有化,外来商品几乎禁止进口,奇高的关税保护和严格的价格管制,从摇篮到坟墓的苏联式福利分配,计划经济的程度完全和社会主义阵营有的一拼。比如1947年颁布的一个法令,对餐馆的菜单和价格都提出了规定。在西班牙,佛朗哥1939年上台执政,很快就成立了国有的钢铁厂、发电厂、汽车厂。最典型的就是西亚特汽车,在高关税壁垒下一度占有60%的本土汽车市场,是西班牙工业化的标志。开始的时候,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就像我国曾经在前三十年所走过的道路一样,第一个十年,往往工业产值轻松翻翻,成绩喜人。因为钢铁厂、煤炭厂、发电厂、水泥厂这些低门槛的工业,只要你有钱投资,很快就能够生产出来。第二个十年,问题来了。因为社会需求饱和了,产能过剩出现,开始亏损。由于国有企业不允许破产,但是低效率的国企缺乏技术升级能力,只能在低端产业上不断扩充产能,导致亏损越来越严重。到海外去寻找市场?别开玩笑了,就国企的那产品水平,高价低质,设计等于无,卖情怀给国内同胞还行,你以为外国人都跟你一样傻啊?第三个十年,亏损日复一日,僵尸企业横行,依赖补贴在苟且生存,就像癌症一样,不断蔓延,全社会陷入了一种令人窒息的停滞气氛之中。在苏联,就是勃列日涅夫时代,在中国,就是七十年代,在印度,就是停滞的半个世纪,在阿根廷,就是从发达国家退回发展中国家的时光倒流。尤其在拉美,人家发展国企的钱,并不是来自压榨农民的剪刀差,而是对外借款,当国企陷入了连年累月的亏损之后,外债缠身,不得不借新债还旧债,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这是一个死循环。谁有眼光打破这个循环,勇敢的踏出第一步,谁就能获得新生。第一个是西班牙。1953年,西班牙和美国签订共同防御协定-马德里条约,打开国门,开放资本流动。在这个开放的过程中,大量的农村人口离开故土,前往北方的法国、荷兰、德国寻找工作。曾经的国有工业部门全部沦陷,被进口商品一冲即溃,那个西班牙工业的标志——西亚特汽车连年亏损,最终被大众汽车收购。但是西班牙的僵尸病却被治好了。马歇尔计划获得的贷款被用来修建基础设施,六十年代之后越来越多富起来的欧洲人来到西班牙度假旅游,房地产、度假酒店、餐饮、金融、电信等服务业迅速兴旺起来,每年的经济增长率超过了5%,到2007年,经过五六十年的发展,人均GDP超过3万美元,最终成为了发达国家。很多人并不知道,西班牙虽然一直被认为是发达国家,其实人家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间,恰恰是最近的1997-2007这十年。由于加入欧元区,旅游业繁荣,基础设施在这十年间大量投资,建成了欧洲最先进的高铁网络,风力和太阳能发电也是全欧首屈一指。银行和电信公司大力进军拉美市场,快时尚品牌zara崛起,西班牙在服务业上的成就已经无愧于发达国家的名号。第二个醒悟过来的是智利。1973年,在一场经济危机引起的混乱之后,皮诺切特将军政变上台。这位锐意革新的独裁者,聘请了一个来自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组成的顾问团,采取自由放任主义的休克疗法。价格管制被取消,工会被抑制,关税大幅下调,金融和贸易完全自由化。在开始的时候,完全就是一场灾难。国有企业被大量私有化,沦为投机者的猎物。工业掀起破产潮,失业率高企,1975年制造业产出下跌了26%,1982年GDP甚至下跌了14%。第一个十年,在所有的媒体评论中,休克疗法都被一致认为是失败的。但是从第二个十年开始,智利的僵尸病被治好了,重新焕发活力。经济开始起飞,并且一去不回头。从1985年到2015年的30年间,智利的人均收入水平翻了三倍,从不到南美平均的60%到遥遥领先,2013年人均GDP1.5万美元,在联合国的各种评比中,拥有着拉美地区最高的人类发展指数,最高的经济自由度,最高的法治水平。虽然和西班牙一样,在开放的过程中工业几乎全军覆没,但是得益于铜矿的出口,服务业的发达(桑科萨和法拉贝拉是拉美地区最大的两家零售业集团,连锁超市和百货店遍布阿根廷和巴西),稳健的经济发展速度,未来十年成为发达国家俱乐部成员,并不是什么难事。接下来是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这三个拉美大国。作为南美幅员最辽阔,人口比日本、俄罗斯都要多的大国,在1945-1980年的35年中,巴西其实过的还不错。毕竟内需市场广阔,汽车、飞机、石化、钢铁,各种重工业门类齐全,六七十年代的快速城市化和南部沿海基建热潮,也曾经经历了一段美好的时光。1968-1973年,巴西的经济增长率达到了11%,随后的五年,也维持着7%的增长率。从一个赤贫的农业国家,发展为中等工业国,甚至到今天,人均GDP也在一万美元以上。比上不足,比下已是有余。墨西哥人口上亿,和日本人口相近,内需市场也足够发展。在和巴西同步的三十年,年均增长4%,发展慢一点,到今天,人均GDP也攀上了一万美元。人口最少,国有化最彻底,僵尸病也最严重的阿根廷,在1950年的时候,人均收入水平还是巴西的五倍,到三十年后,两国的差距已经抹平了。但是,无论是巴西、墨西哥,还是阿根廷,在接下来的八十年代,都终于进入了僵尸病爆发的停滞年代。剧烈的通货膨胀,不断增加的外债,社会不满就像要爆炸的火药桶不断逼近临界点。有些时候,内部矛盾的剧烈,会导致军政府做出一些不理性的行为。在阿根廷,终于导致了马岛战争,枪挑英格兰的自杀式行为。战争失败,又导致了新一轮的倒台与社会动荡。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之为“哭泣的阿根廷”。前面已是断头路,唯一的生计只能是打开国门。连苏联老大哥都垮台了,还能有什么选择呢?历史的指针指向1990年代,墨西哥与美国坐下来,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巴西与阿根廷也几乎同时开始执行休克疗法。他们大量的将国企私有化,失去竞争力的工业部门纷纷破产倒闭,具有竞争优势的矿产业和服务业开始恢复活力。阿根廷在以前拉一条电话线,通常需要等待几年的时间,而现在,只需要不到一周的时间。巴西的飞机工业在八九十年代,连续亏损了十几年,直到后来私有化引入了职业经理人,才真正获得盈利并走向海外。但更普遍的现象,是连片倒下的国企工厂。对于一个劳动力成本相对高企,而技术积累又因为封闭而落后于时代的地区而言,制造业消亡其实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这是一个天翻地覆的年代,就跟所有实行休克疗法的国家一样,第一个十年,总是崩溃的十年。然而到了第二个十年,当毒素清除、肌体恢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开始出口的时候,持续而光明的增长就开始了。从2002年开始的十年,是南美三国经济史上的黄金年代,受益于中国房地产热潮的强大需求,巴西的优质而又廉价的铁矿石资源开始大量出口,另一方面又在深海发现了超大型油田,数钱数到手抽筋。阿根廷忽然也发现自己的转基因大豆竟然那么受中国买家欢迎,连忙将牧场都拆了,改成种大豆去。墨西哥更拽,一方面油价高涨大赚,一方面外资汽车业将他们当作是进军美国市场的生产基地,直接把底特律给挤破产了。这一轮年均GDP在5%左右的持续增长,是三国历史上少有的繁荣期。这就是为什么,直至今天,虽然他们仍未能晋升发达国家,但实际发展水平仍然高于持续了35年高速增长的中国的原因。今天的南美,和一百年前内战不宁持续动荡的样子,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当年的南美,只有种菜的和挖矿的两种人,但是今天的南美,GDP构成中,农业只有5%,工矿业只有25%,其他70%的经济活动都是来自服务业。从生活水平来看,他们也比一百年前的英法德要好的多。这个世界上,成为发达国家的路径,从来不止一条,但本质都是依赖资源出口。工业化的本质,是人力资源出口,只有人口多,劳动力价格足够便宜,政治稳定,交通运输条件便利,又靠近大市场的地区才可能发展的起来。比如靠近英国的欧洲大陆,靠近日本的韩台。没有人力资源的国家,可以通过矿产资源出口,比如澳洲、加拿大、挪威,可以通过交通商贸资源出口,比如迪拜、香港、新加坡,可以通过旅游资源出口,比如西班牙、希腊,可以通过农业资源出口,比如新西兰。他们通过百年的实践,证明了一个道理,只要我们保证社会稳定,让财富可以积累,保证自由开放的政策,让市场自行寻找比较优势,让服务业的效率得以提升,走向发达国家是完全可行的。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往往很难走工业化的路,不是因为他们懒,而是因为没有比较优势。如果本身不存在比较优势,却要通过闭关锁国,强行制造,其结果只会形成孤岛效应,离世界越来越远,形成僵尸病,扼杀活力,全社会陷入一种慢性自杀的绝望氛围中。这是一条看似捷径,实则走向毁灭的不归路。而放眼世界,突破新生,寻找比较优势的转型过程中,则必然要经历一轮惨痛的崩溃和刮骨疗伤,这个过程中,考验你的是眼光、决断和义无反顾的执着。补充几句:1,俄罗斯的休克疗法并不彻底,至今最大的几个企业仍是国企,权力仍旧集中在国家手中,所谓选举也是徒具形式而已。其实拉美几个大国的休克疗法同样如此,最近阿根廷就正在准备将西班牙投资的电信公司重新国有化。试问这样的社会,哪个外来投资者敢进来?2,资源国家的问题,必然是经济大起大落的,跟私有还是国有无关。中国保护的够好的东北国企群,遇上价格跌,还不是照样问题重重?3,工业化的问题,如果条件好,像中国一样,当然义无反顾的应该去发展。但是政府的责任,在我看来,只需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一定的基本福利后勤,以及适当的基建投资保障。其他的,就应该放手让市场去竞争、择优和淘汰。4,对于南美来说,他们缺乏像中国这样优越的工业化条件:庞大的人口、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因此走工业化根本就是行不通的,那么问题来了,前面只剩下两条路:要么保护,继续僵尸病半死不活,要么开放,工业消亡。反对总是很容易,但真要面对这个囚徒困境,你会发现,可行的道路只有唯一的一条。对于某反对意见,感谢知友 林枫 的说明,引用如下——我希望答主先能保持一种中立、客观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因为某一政策是资本家、封建主或独裁者所提倡的,就对它怀有先入为主的偏见。我知道君临的表述中就带有不少个人感情色彩,但回到问题本身,我们还是应当就事论事。“帝国主义老爷们最喜欢听到这么说了。”这样的论述对理解政策的逻辑毫无意义。即便撒旦向我们提出一项交易,我们也应该先看看这项交易究竟是什么;我们必须保证拒绝的理由是这项交易对我们不利或不够有利,而无关于它的提出者是谁。回到答主现在这个答案:一、俄国那个提过了。此事学术上现实中都争议太大,按下不表。二、单讲智中两国的人均gdp增长率对比这块,很不严密,二者gdp起点就不同。皮诺切特上台时,智利人均gdp以2000年美元计已达5000左右,我国到达这一水平则要在09年了。改开三十年和皮诺切特时期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并不相同,二者的发展速度自然不能直接进行比较。如果需要对比,皮诺切特时期的经济走势更适合同我国接下来的所谓“新常态”相比较,当然这个确实值得拭目以待。三、关于铜,我也认为这是智利这一案例说服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但君临的论点并不受此束缚。他的观点是,一个国家的优势资源是什么,就应该凭什么发展经济。智利坐在铜价过山车上将经济发展起来,正是这种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下充分发挥本国优势的成功案例;当前问题就是如今铜价下跌,智利是否也能顺利转型。回过头看阿根廷和巴西,他们同智利一样在这个超级周期中受益匪浅;但不同的是,两国的经济开放度与自由化都远逊于后者。在这两年大宗商品价格暴跌的拖累下,三国经济都出现下滑:但智利gdp增长至少14年还维持在1.9%,15年估计也在2.2%左右;阿根廷和巴西两家就比较难看了,尤其巴西今年大概还得收缩(Report for Selected Countries and Subjects)。更不要说北面的委内瑞拉,司机大叔都不得不亲自赴华请求贷款。同样面对冲击,这三家与智利的抵御力相比之下就有差距了,似乎看上去经济较为自由的智利转型顺利。当然这是不是它们之间经济自由度与开放度的差别造成的,又可以写一大堆论文了。。四、贫富差距,这个我认同。但这部分还涉及再分配政策和福利政策,扯开来谈也没底。。五、韩国的反例和资源诅咒问题。“有人说那是因为美利坚占据了产业链的高端,所以它可以搞工业。恩,你穷,所以你只能穷?你穷,所以你就说这是命运的安排坐下来然后坐下来混吃等死?拆白了这混账逻辑,就是:老爷们只要你的矿,所以你只能采矿,一生一世采矿,老老实实采矿,其他的你都不要想。采矿也是能采出个发达国家滴。”实话说,这不能算逻辑。我们讨论的是一个经济发展战略是否对国家有利,而这段话显然是诛心之论,并不具有说服力。我们应该把它的自身逻辑展现出来,逐一对它的环节去考察,找出它的内在矛盾;而不是一味强调它的提倡者肉食者鄙,用“屁股决定脑袋”去否定一切。1、现在先看东亚式的工业化:我们都很清楚,市场规模对于工业的发展相当重要。东亚地区人口众多且稠密,人均自然资源较少,在发展时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即所谓廉价劳动力;辅以压低本币币值、提高进口关税等手段,可以极大提高本国可贸易品部门的竞争力,通过出口贸易赚取外汇;再由此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进一步发展工业。日韩台中诸国/地区最主要的高速发展期都是以出口导向为核心战略的,依靠庞大的海外市场,攫取大量利润滋养本国工业,再一步步沿价值链向上转移完成工业化。另外,日中两国人口规模较大,发展时还可以充分利用本国市场需求进行发展。比如高铁,就只有中日这样的人口大国才有市场需求能支撑;人口小国的市场需求就十分不经济,像韩国的高铁就始终没有中日这样的竞争力,即便韩国有相当的资本、人才和技术储备。2、而资源诅咒问题是有一套内在逻辑的:1某种初级资源大量富余——2资本、劳力自然集中于该资源的产业,资源大量出口赚取外汇——3本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4削弱本国可贸易品部门竞争力——5国外工业品冲击本国市场——6工业萎缩。它造成的最主要问题,是3币值和工资上升导致的4工业竞争力下降。如果对国内工业进行保护,直接切断的是4—5这一环节,自然外部工业品就无法冲击国内市场了;但是,由于1—2—3—4的效应仍然存在,在较高的本币币值和劳动力成本影响下,本国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仍很难有竞争力,工业只能立足于国内市场进行发展。3、但拉美诸国的人口规模,除了巴西、墨西哥以外都只能算是中等及偏下,国内市场容量有限;如果不依靠国外市场,本国的工业资本积累就相对较慢,工业发展无疑会滞后。即便以资源出口赚取的外汇进口技术与设备,在低端工业的成本上也很难与东亚式由廉价劳动力支撑起的出口工业相竞争,在高端工业又没有欧美发达经济体的资本、技术及人才储备。这还只是其一。其二是,由于在国外难以竞争,在国内又因为保护政策缺乏竞争,国内工业没有进步的动力。它们造的东西再烂,成本再高,也不会有别国的商品来抢占市场,低效、僵化的工业部门不断失去活力。而且由于国内外市场的割裂,工业本身对外的资本、人才以及技术交流也必然受限,难以随时跟进外部市场的新动态,也难以利用外部的有利资源提高本国工业水平。这一问题,我们至今还能从国内的部分垄断大国企上窥见一些影子。4、我在想,到这里,答主会不会认为,如果我们压制甚至放弃对优势初级资源的出口,那么币值和工资上升就不会发生,这是否能让拉美各国走上东亚式的工业化道路。但是,东亚这样的人口众多造成的极低劳动力成本,以及这种人口造成的其他集聚效应,是许多地广人稀的拉美国家所不具有的。即便没有那些资源禀赋,他们在国际市场仍然很难应对东亚国家的竞争。其实在东南亚,很多像缅甸、越南这样的中小国家还有印尼这样地理上破碎不堪的大国就深受东亚尤其是中国这几十年来在低端工业强大的竞争力所困扰,直到现在中国人力成本大幅上升,他们才能重入正轨。而墨西哥,我们可以看到它已经在试图利用自身的人力资源禀赋,进行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尤其它毗邻美国这个巨大的市场,更是得天独厚,我们可以期待它未来的表现。至于巴西则更为复杂,小姐身子丫鬟命的南美第一大国有很多可以吐槽的地方。可码字太多还是不多谈了。。5、回到这里,又可以讲韩国了。我之所以认为韩国不适合作为君临观点的反例,就是因为韩国的崛起并不是单靠国内工业保护政策,出口导向带来的原始积累对东亚工业化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这是东亚人口众多而稠密的优势所决定的。而拉美多数国家并不具备这样的优势,相反资源出口带来的本币升值和劳动力成本过高一直不断地困扰着这片大陆。保护可以使国内工业免遭外界威胁,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工业竞争力的问题;或许能少量缔造出诸如巴西航空工业公司这样的明星,却无法把整个国家送上工业化的正轨。“脱离具体环境和条件,把某种政策当成是一吃包灵的神药泛泛而谈,没有意义。”这句话说得很好,但是,答主的思路和君临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多的不同。答主认为“自由化”不是包治百病,各国应该选择自己的工业化政策发展经济;而君临的观点是“工业化”不是万能钥匙,各国应该找到自己的自由化政策发展经济。为什么我们要追求“工业化”?为了不被帝国主义薅羊毛?还是为了避免过度依赖某一产业造成的波动风险?当然都不是,是为了发展我们的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那么如果所谓的“工业化”无法做到这一点,我们还有必要追求所谓的“安全”、“自主”,然后喊着“均富”的口号去追求“均贫”的结果吗?当然,以上涉及拉美的观点均不宜直接套用于天朝。Www.yIJiTa▶o.com
Q3:南美洲为什么现在没有发达国家
我所认为的两大原因:
1、社会格局不稳定。南美洲本土虽然没有卷入两次世界大战,但是内部领土争议很多,彼此纷争不断,例如巴拉圭战争、南美太平洋战争,经常出现牵涉多个国家的大混战。还有各种色彩的革命,又引发了各种武装冲突,创造出许许多多三不管地带,成为贩毒、腐败的天堂。
2、经济收入形式单一,经济基础较薄弱。南美洲国家主要经济结构为种植业、采矿业、畜牧业。经济结构极为单一,又缺乏互利互助的机制。南美大多数国家多次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引发国内政局动荡、经济衰退。比如说委内瑞拉经济收入,太过依赖原油出口,这两年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低,委内瑞拉政府直接破产,欠中国500亿美元根本无法偿还。其他拉美国家也存在类似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