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集整理关于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的相关议题,使用内容导航快速到达。
内容导航:
Q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被认为“孤篇压全唐”,这句话谁说的?
第一个评价《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的是清末学者王闿运,至近代闻一多也相当推崇,他称赞此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是在于诗中所展现的“敻绝的宇宙意识”,闻先生对这种不憧憬、不悲伤、不怯懦、不冷傲的宇宙意识,甚是欣赏,认为张若虚有一种不卑不亢、冲融和易的态度,认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既有提出迷茫的问题,却又具备似有答案的满足感,并且诗句展现出一幅寥廓宁静的境界。从诗句的所问,可对张若虚先生的哲学认知窥探一二,这富有禅机的诗句问话,确有超脱圆融豁达的智慧,因此闻先生的评价值得认可。但现代李泽厚认为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且认为闻先生所形容的神秘、迷惘、宇宙意识等等其实是审美心理和艺术意境。其实这样理解又是抛开了宇宙生命的哲学反思。
Q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之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为这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的诗篇的题目就使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月亮升起,降落的运行过程为线索,有层次,极其细腻地对自然和人生的描写。它精细地描写了春江花月夜的种种景色,同时又以自然美为背景,抒发了委婉缠绵的相思离别之情,对人间爱情的赞美。在对自然美,爱情美的描写中,处处体现出对人生哲理,自然奥秘的思索与探寻。
诗人运用景物,构成意境,烘托感情,表达思想,极富有艺术匠心。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来写,以月为主。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犹如一条生命的纽带,将悠远的时间,廖廓的空间,以及江上,空中,楼头的众多景物,连同不眠的思情,漂泊的游子连接在一起。在空旷迷茫的月色笼罩下,组成了丰富多彩,浑融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表达了无穷的诗意,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前半部,重在描写景色,是实写。例如: “何处春江无月明,空里流霜不觉飞。”等句子,同时也体现了人物的想象和感觉。后半部重写抒情,情产生于景,如:长江流水,青枫白云,帘卷不去,拂砧还来等句子,景中有情有意。结尾一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更是情景交融的名句。全篇作品有情有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交织成了有机的整体。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诗歌艺术上的杰出成就,旷世佳作。它产生出了永久永久的魅力,它也使作者赢得了永久永久的声誉。
每过一段时间,我都会看上几遍,读一读,将诗人的情感洒落在自己的心上。去体会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美,探寻那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婉转和谐的美的真谛。
如果说如此比较就能得出张若虚《春江》是“诗中的诗,顶峰的顶峰”,未免过于武断,要全面了解张诗的独到之处,还应该将这个范围扩大一些。历来人们喜将刘希夷的《代白头吟》与之比较,可以说两首诗的思想境界有相似之处,都有感伤时序,抒发人生短促的思想,但两诗的诗歌意象相差很远。因此,我觉得卢照邻的《明月引》倒与之有很强的可比性,突出的表现在:两者都是把“月”比作描写的中心对象。林庚在《唐诗综论》中说:“这一个人们所喜闻乐见的现象,是结合着中国人民感情的月,是被中国民族传统所丰富了的月,一般来说,比西洋诗中“月”的接触面要显得宽阔得多,这就是广泛意义的民族形式。”的确,月这一意象带有很多别有的情感特征。先看这首卢照邻的《明月引》:
洞庭波起兮鸿雁翔,风瑟瑟兮野苍苍。浮云卷霭,明月流光。荆南兮赵北,碣石兮潇湘。澄清规於万里,照离思於千行。横桂枝於西第,绕菱花於北堂。高楼思妇,飞盖君王。文姬绝域,侍子他乡。见胡鞍之似练,知汉剑之如霜。试登高而极目,莫不变而回肠。
《明月引》也是乐府旧题,属《琴曲》,此篇是卢照邻沿袭乐府古题之作。全诗紧紧围绕明月展开,通过变幻复叠的意象,参差错落的句式,化用楚辞的意境,对深秋月色和春夜离人相思进行了细致生动的描绘,诗情画意,可谓好诗。我们可以看到其与张诗除了都是把“月”作为中心意象以外,在主旨上也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以月夜为背景,抒发了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
然而公允的说,两首诗在艺术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与张诗相比,卢照邻《明月引》全诗意境则显得狭小,不够开阔,通篇只限于对明月的描绘,张诗中意境悠远,视野开阔,意象丰富。虽也以月为主,但其他意象“春江”、“花”、“夜”也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对“月”起到了映衬作用,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使全诗更加富有诗情画意,意境更加优美开阔。
另外,此诗的思想内涵略逊一筹,它着重抒发的是夜中离人相思的情感,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而这类题材可谓是屡见不鲜,上至《诗经》中的《伯兮》、《君子于役》、再到古诗《行行重行行》、《明月何皎皎》,近到沈俭期的《独不见》、沈如筠《闺怨》。张若虚则独出机杼,给这类传统题材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一一借助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不仅咏歌清丽的自然景色,抒发思妇的离情别绪,更重要的是诗中所反映了诗人对于生命的思考“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望相似”,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言:“它显示的是,少年时代在初次人生展望中所感到的那种轻烟般的莫名惆怅和哀愁。”
除此以外,张诗也反映了处在成长期的少年的不安、彷徨和迷惘,还有些许的期待。这也许是处在初盛之际的张若虚的心灵写照,更是处于上升期的李唐王朝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初盛之交广大国民弘廓博大的胸襟和和衷共济的面貌以及真诚美善的人文关怀。
Q3: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何被称为唐诗的巅峰之作?
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春江花月夜》被近代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张若虚一辈子叫得响的诗也就两首,其中这一首被人成为因这一首诗,被喻为“孤篇盖全唐”。
该诗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一千多年来倾倒和痴迷了无数读者。
《春江花月夜》原来为乐府吴地歌曲名,相传与《玉树后庭花》、《堂堂》都是南朝后主陈叔宝所做,唐朝的张若虚的以此为题作了这首深沉、寥廓、宁静而又不失生活气息的诗。
“春江潮水连波平,海上冰轮潋滟生。潋滟清波千万里,何妨江月漾春明!”
“江天一色少纤尘,皎月空中孤一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清初月照新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相似碎。不问江天待月人,但愁江月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诗人展清丽之笔,围绕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诗中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况味,表现了一种迥绝有缘的宇宙意识,完全脱离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全诗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
《春江花月夜》脱离了以往那些单纯模范山水景物诗中“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的旧窠,也不同于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意境。
政体上看,作者张若虚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也就是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欢迎交流、分享敬请关注“山色归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