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高分低能现象

生活 2019-07-15 13:13:51 2802

本文收集整理关于如何看待高分低能现象的相关议题,使用内容导航快速到达。

内容导航:

  • Q1:该如何看待有些大学生高分低能这种怪现象?
  • Q2:如何看待学生中高分低能现象 即兴评述
  • Q3:如何看待中学生的高分低能现象?
  • Q1:该如何看待有些大学生高分低能这种怪现象?

    高分低能?这里的能是能力吧,要是智商的问题大学也考不上吧!

    确实,现在很多的大学生身上都有这样的情况,学校出来前各种奖项、优秀头衔,到了工作中就显得力不从心,以致于很多的人都说有的大学生高分低能。这是有原因可循的,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缺乏社会经验,对社会以及工作的认识很浅显。身边有很多的朋友还在读大学,看他们的情况就有这种情况,对于自己所学的知识要应用在工作上面就显得力不从心,在接触前总是信誓旦旦的说自己能胜任,到了实际中才知道自己的短板所在。

    不愿意去参加社会实践,对于实习见习等方面的知识并没有实质性的认知和了解。放暑假了就回家躺家里面,整天电脑手机玩乐,丝毫不思今后的工作,也不想这去实践去多体验社会实际生活,老是拿着一套破理论来支撑自己的认识,逢人便谈,殊不知这都是很浅显的认识。

    家里面的宝,不愿其孩子参加社会实践,对于现实的了解和认识不全面。现在很多的大学生家里面都是不缺钱的,更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去吃一些苦,当然这也就错失了一些机会,这也让孩子对家里的依赖很大,吃苦精神不够,能力不足。

    最后说一句,高分低能某种程度上是对某些大学生部分能力的否定,但是这也是现实存在的,有各种因素导致,我认为在校的大学生每年应该给自己至少两次的机会去接触社会上的事物,去体验一下生活,或者去接触一些有关于自己专业知识的东西,这样是非常有利于成长的,有利于认识自己的不足并加以完善。

    最后,希望大家客观看待,也多留意和包容这些刚出校门的学生。

    Q2:如何看待学生中高分低能现象 即兴评述

    如何看待学生中高分低能现象
    分数只是考试那120分钟时你发挥出的能力,而高分低能只是反映了书本上的知识的掌握,生活源于实践,所以能力高低不仅是分数,还有实践能力,你说的高分低能代表某区域的制度存在有巨大漏洞。“高分低能”是个有争议的提法。
    当人们批评应试教育的时候,往往以“高分低能”为口实,而且抬出爱因斯坦、爱迪生、郭沫若等实例,说得振振有辞。
    可是反驳者也自有道理,他们说,你不能举少数人为例说明一般规律,从社会的总体看来,还是高分者高能,低分者低能,高学历者高能,低学历者低能,否则何必办这么多大学?
    我想,提出“高分低能”的问题,总还是好事情,因为它确实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教育的弊端。说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不等于说“高分者必定低能”,更不等于说“低分者必定高能”。我还没听说近些年哪个“高分低能”论者把自己的看法推向如此极端。今日的“高分低能”论者提出“高分低能”现象,只是为了改进教育,而不是为了否定它。
    但是当年曾有过否定教育的倾向。毛泽东就说过,中国历史上凡是中状元的都没有真才实学。沿着这条思路向前突进,不加任何限制,终于得出了“知识越多越反动”的结论,而且连大学办不办都成了问题,起码文科大学是不要办了。
    所以我们得承认,“高分低能”论里,埋伏着否定教育的危险,人们对此论抱有警惕是完全应该的,有前车之鉴。
    但我们同时也得承认,“高分低能”自古以来就不是个别现象。毛泽东说中国历史上凡是中状元的都没有真才实学,据我所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学者对这个结论提出有力的反驳。确实,我国著名的文学家,科学家,几乎没有状元出身的,有不少连举人都不是,说明这个结论事出有因,言之成理。外国的例子,也可以举很多,不但爱因斯坦、爱迪生,还有牛顿,达尔文,托尔斯泰,瓦特,拿破仑,贝多芬,罗丹,邱吉尔,均属“低分高能”的人物。这都是世界一流的人才。这么多一流人才得不到学校的认可,你能说教育没有问题吗?他们总数虽然不多,但是质量非同小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作为教师,没有发现这样的人才,应该惭愧,应该反思。
    所以,“高分低能”确实也暴露了教育的弊端和失败,人们有此感慨也是完全合理的,也有前车之鉴。
    这里的关键在于,取得“高分”的“能力”和实际上的创新能力并不完全重合,取得高分的能力是应试能力,应试能力不等于实际本领。而且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皓首穷经搞应试的人,肯定难以有更多的时间去接触实际,难以有更多时间去探索,即使他们很聪明,也往往只能顾一头。所以创造性特别强的人都讨厌死板的考试,爱因斯坦就因为厌恶德国学校里的清规戒律和死记硬背地教学方法,在15岁那年辍学。创造性特别强的人都是十分善于节约精力的人,他们把应付考试的精力都节约下来,用在刀刃上了,这才能有创造。有些人既有创造性又善于考试,这当然不简单,但是我想,如果他们能把考试的精力节约出来用在创造上,其创造成绩会更佳。
    考场没有好文章,考试不能增加社会的知识总量,增加社会知识总量的是研究和创造。考试这种形式,更有利于评价和选拔,而不是有所发现,有所发明。人们在考场上是不大敢创新的,因为那太冒险,考试要的是分数。所以久经考场的常胜将军们很有可能潜移默化地形成某种复制型的、看人脸色型的思维方式,这对他们日后的创新就是羁绊了。还是那句话,出圈未必有创造,但创造是必须出圈的。然而考试恰恰是禁止你出圈的一种运作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考试注定要压抑创造性。
    所以,人类社会是在考场外前进的。
    但是,若以为考试只是创造性的天敌,那也不对,要知道考试同时还是创造性的朋友。通过考试巩固和强化的某些基础知识和思维方式,常常是创新的必要条件,我们不能想象没有数学物理知识的爱因斯坦能提出相对论。
    考试有两只手,一只在压抑创新,一只在帮助创新。我们的任务是兴利除弊,尽可能减少考试的负面作用,增加其正面作用。具体来说,就应该:
    1.努力使考试方式和题目灵活起来,增加考试的学习色彩和探索色彩,增加考试的思维含量,淡化和减少标准答案,减少机械复现的成分。
    2.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不要使考试占领学生的全部生活,要给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间和时间去他干自己喜欢的、与考试无关的事情,这样才有利于创造。
    3.要办一些特色学校,让那些很有才干但不适合在普通学校上学的孩子有自己的活动天地,不至于被一刀切的教育毁坏他们本应有的自信,磨去他们创造的锋芒,窒息他们创造的灵感。
    我想,“高分低能”的现象是不可能消灭的,因为它来源于教育自身的先天的矛盾,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尽量减少它,这方面我们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没完没了地辩论“高分低能”的说法谁对谁错,意思不大,“高分低能”只是个现象,我们感兴趣的应该是现象后面的深层次的原因。

    Q3:如何看待中学生的高分低能现象?

    应试教育惹得祸

    相关文章
    大学生如何科学地看待心理问题2019-01-30
    如何看待学生高分低能2019-03-03
    如何看待小学生玩网络游戏2019-03-19
    怎样看待历史虚无主义2019-03-30
    怎么看待营业税改为增值税?2019-04-02
    怎样看待异性之间的友谊2019-04-05
    如何看待哪些不回你微信的人2019-04-06
    怎么看待所谓的社会人2019-04-07
    长大了别人看待你的父母2019-04-08
    如何看待华为mate20pro2019-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