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集整理关于三国演义中谁七擒孟获的相关议题,使用内容导航快速到达。
内容导航:
是诸葛亮七擒七纵是为了让孟获心服口服不再犯边
第67集 七擒孟获
1、原因
孟获认为是诸葛亮故意设计诱惑自己上当才被捉,认为自己是被诸葛亮所骗,并不是正面战场被捉,因而不服气。原文如下:
获曰:“山僻路狭,误遭汝手,如何肯服!”孔明曰:“汝既不服,吾放汝去,若何?”获曰:“汝放我回去,再整军马,共决雌雄;若能再擒吾,吾方服也。”
译文:孟获说:“山路狭窄才使我被你们捉住,这怎么能让我信服!”孔明说:“你既然不服气,那我就放弃回去怎么样?”孟获说:“你放我回去,带我重新整顿好军队再来和你一决雌雄;如果你还能抓住我,我才服你。”
2、人物简介
孟获是中国三国时期南中一带少数民族的首领,曾经起兵反叛蜀汉,后来被诸葛亮七擒七纵并降服。《三国志》本传中并未记载孟获其人,他的相关事迹仅在《汉晋春秋》和《襄阳记》等史籍中有记载,小说《三国演义》中也对“七擒孟获”的故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那是演义写的,为了突出诸葛的才智编的,历史上有孟获这人,他也确实叛乱过,诸葛亮将其生擒后收复留为地方首领,不过没有七擒那么夸张!正史记载如下:
蜀先主刘备死的前后,孟获(彝族)追随益州郡大姓雍闿起兵反蜀汉,并诱煽夷人同叛。据《汉晋春秋》有载:其时蜀南夷帅作叛,诸葛亮来到南中,百战百捷。闻知有一个名叫孟获的人,向为本地的夷、汉所服,于是务要生擒他。后来诸葛亮擒孟获于盘东。
而孟获大本营据演义是在云南!
一共有四回
分别是
第八十七回 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抗天兵蛮王初受执(第一次擒孟获)
第八十八回 渡泸水再缚番王 识诈降三擒孟获(第二次、第三次擒孟获)
第八十九回 武乡侯四番用计 南蛮王五次遭擒(第四、五次)
第九十回 驱巨善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第六、七次)
七擒孟获,是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中有提到,《三国演义》进行了大幅度的改编和虚构创造。
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过程中对南中豪强首领孟获采取的攻心战策略,目的是彻底地消除南中少数民族的反叛心理。东汉以来,南中属于益州辖区之内,分置益州郡(即建宁郡)、牂柯郡、朱提郡与永昌郡四个行政区。
71集七擒孟获(上) 72集七擒孟获(中) 73集七擒孟获(下)
马谡告诉诸葛亮“攻心”,诸葛亮七擒孟获而不杀
诸葛亮的心意在北方,又知道南人叛乱问题严重,便用马谡提出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要孟获心服口服。因此便笑着将他放走再战。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后,仍要继续放他走。孟获及其他土著首领终于对诸葛亮彻底信服了,不肯离去,孟获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于是带领蜀汉大军到滇池,与诸葛亮盟誓,蜀军成功平定南中。孟获后来迁为御史中丞。蜀军归还后,因诸葛亮一反两汉以来委官统治、遣兵屯守的惯例,采取“不留兵,不运粮”,重用地方势力,保障他们的利益的政策,任用马忠、吕凯等人采取怀柔政策治理南方,大量起用当地少数族的上层分子,此后南中再没有发生过大规模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