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集整理关于烦恼转菩提是什么意思的相关议题,使用内容导航快速到达。
内容导航:
》:“【烦恼即菩提】烦恼与菩提相即不二之意。妨碍觉悟之一切精神作用皆称为烦恼;反之,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称为菩提。然贪、嗔、痴等烦恼,其当体为菩提;离此菩提法性之外,则别无诸法可言,故于烦恼之性立菩提之名;此即两者相即不离之意。”就是这个意思。
烦恼与菩提相即不二之意。
烦恼即菩提,是站在大菩提心的角度而言的。是修行者达到一定境界后的感悟。也可以说,众生即是佛。只是众生是未觉悟的佛,佛是觉悟的众生。众生通过戒定慧、四念处、六度万行等即可转烦恼为菩提。
万法唯心。烦恼即是菩提,因为烦恼、智慧是一心所生,不是二心。
烦恼嘛,我们众生才会有,,,菩提呢,那是觉醒,大彻大悟。。。也就是说:众生是未觉悟的佛,佛是觉悟的众生
【烦恼即菩提】《佛光大辞典》:“【烦恼即菩提】烦恼与菩提相即不二之意。妨碍觉悟之一切精神作用皆称为烦恼;反之,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称为菩提。然贪、嗔、痴等烦恼,其当体为菩提;离此菩提法性之外,则别无诸法可言,故于烦恼之性立菩提之名;此即两者相即不离之意。”就是这个意思。
【烦恼即菩提】“即”,接近。人产生了烦恼,就离菩提智慧很近了。佛经认为,贪、嗔、痴等烦恼,与“菩提”智慧,皆源于心。心是什么?是个影子,不能说有,不能说无:所以无形段,不过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相对起了认识,叫做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所以是集起的,就是心同外境集合而缘起的幻影,即名幻心;心中起的道理,叫做幻法。所以说诸法空相,哪里分什么真心与妄心、烦恼与菩提呢?
对于迷者,菩提也是烦恼。
对于悟者,烦恼也是菩提。
聚散本无二:相聚与分离,都是因(心愿)与缘(合适的条件)的作用,因缘具足了,由于相同的心愿、都有时间来相聚,于是相聚了,又由于都有事,需要离开了,又有离开的条件,于是分离开了。可见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本来就有的聚和散,本来什么也没有,聚和散在本质又有什么区别呢?
烦恼即菩提:烦恼即无明,即心起妄念,妄想分别,但如果一转念,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认识到烦恼是无明,是执着于假我,了知此身非我,法性是空,则转烦恼为菩提。菩提者,是无上智慧。断尽烦恼,便是菩提。没有烦恼,又从何处去觅得智慧呢?明白之前是烦恼,明白之后是菩提,故讲烦恼即菩提。
烦恼:贪欲嗔恚愚痴等诸惑,烦心恼身,谓为烦恼。智度论七曰:‘烦恼者,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
菩提: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
我们时常在不知不觉中,就现出烦恼,有时现之于色,有时藏之于心,有时候无明一动,什么也不知道了;无明一作怪,就胡涂了。所以烦恼是障道的因缘,修道的绊脚石。
可是话又说回来,我们也不能没有烦恼,为什么?因为烦恼即菩提。你若是会用,烦恼就是菩提;若是不会用,菩提就变成烦恼。譬如,菩提是「水」,烦恼是「冰」;水就是冰,冰就是水,水冰是同体,没有两样。寒的时候,水就结成冰;热的时候,冰就化为水。换句话说,有烦恼时,水结成冰;无烦恼时,冰化为水,这个道理很容易明白。
简单地说,有烦恼就有烦恼冰——无明;无烦恼就有菩提水——智慧,这一点,各位切记!切记!我们修道,不要修了八万大劫,这个烦恼还是存在,天天靠吃烦恼而活着,若不吃烦恼,就要饿死,这真是很可怜的!
我们的疾病,是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呢?就是从贪瞋痴三毒所生。人若是没有三毒,什么疾病也没有了。佛法中的「戒定慧」,就是医治「贪瞋痴」的特效药,有药到病除的神效。所谓:
心清水现月
意定天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