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集整理关于多汗症中医怎么治疗的相关议题,使用内容导航快速到达。
内容导航:
多汗症是指局部或全身皮肤出汗量异常增多的现象。青少年儿童是多汗症的易患人群。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刻,家长朋友要多关注孩子的成长。千万不要以为多汗症不要紧。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某些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多汗症。
多汗症是指局部或全身皮肤出汗量出现异常增多的症状。如果出现多汗症是怎么回事呢?经常出现多汗的症状说明患者出现了阳虚。阳气不足会对身体带来很严重的影响。因此如果患了多汗症一定要进行及时的治疗,避免进一步的阳虚。
多汗症主要通过药物进行治疗。常见的治疗多汗症的药物有抗胆碱能药、抗焦虑药等。这些药物副作用比较大。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多汗症。这些中药方剂是比较有效的。下面为大家推荐一些治疗多汗症的中药方剂,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药方剂一,九味汤。药物组成:桑叶、玄参、麦冬、白芍、当归、乌梅、五味子、天花粉、甘草。以上中药水煎服用。此方具有散脾胃积热,清心肝之火的功效。此方主要用于小儿汗证的治疗。
中药方剂二,桂枝加龙牡汤。药物组成: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龙骨、牡蛎。以上中药水煎服用。此方具有调和营卫,调和阴阳的功效。此方主要用于小儿睡眠多汗证的治疗。
中药方剂三,止汗饮。药物组成:药用煅龙骨、煅牡蛎、大枣、黄芪、党参、白芍、桂枝、五味子、生姜、炙甘草。以上中药水煎服用。此方具有补气固表止汗的功效。此方可以用于多汗症的治疗。
以上就是多汗症的一些常用的中药方剂,它们对治疗多汗症都有一定疗效。相对来说,中药毒副作用小,更安全。青少年儿童是多汗症的易患人群。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刻,家长朋友要多关注孩子的成长。千万不要以为多汗症不要紧。家长在使用中药方剂时要咨询执业药师。不同的症状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
朋友实话告诉你,虽然现在中医什么的说什么什么药能治疗手汗,但是……但是这也只是理论的,不过现在很多医生也都说了现在的手足多汗几乎是不治的,理由也不明。西医你也晓得了后遗症大,还不一样全好,我也吃过中医的药,几乎就没啥用,最理想的也就是能缓和一点点,不过你遇到你出汗的情况它还是照样的给你出汗,要是看中医的话不要去医院找那些一般的医生看给你的药就是上面的人说的那些了,根本没用,要是你能找到一个那种正正的有名的中医不妨去试试,也许能帮你缓和下。
要说想到中医根治我可以说那是不可能的(据我目前还没发现有人吃中药好的)
所以建议楼主的话吃中药调调身体,把分泌什么的身体调好了应该出汗能少点,诶生到这种病也没办法,我也一样目前还是老样子出汗,只能慢慢跳身子,等到医学的发达了(貌似这病你到了一定年纪就会没有的,就是很漫长)
再补充下我是中医学的大学的,中医所说的自汗和手足多汗症是有区别的,并不是一回事,盗汗直接就是2回事,你可以去网上搜搜看看多了解下
中医上常见的多汗症一般分为两种,主要是自汗和盗汗,自汗是指在平静状态下,人体自己出汗,盗汗是指在睡觉状态下,人体出汗,这个治疗方案是不一样的,自汗多是以气虚为主,盗汗多是以阴虚为主,自汗可以吃中成药,玉屏风散,盗汗,可以吃中成药,知柏地黄丸。
中医把出汗作为重要的辨证依据,白天多汗叫自汗,由于阳虚气虚不能敛汗所致。晚上睡觉多汗叫盗汗,多是阴虚所致。热病辨证,伤寒恶寒发热,无汗为表实,有汗为表虚。阳明经热有大汗出等。多汗症可分为全身性与局部性多汗症,前者可根据中医辨证治疗,后者多汗见于手足、前额、腋部、外阴等处,多属肺胃热盛,或湿热郁蒸,或阴虚火旺等所致。
中医诊断 1.表虚不固
畏寒,肢冷,食少,自汗不止,多属全身性多汗,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而缓。证属先天禀赋不足,表虚不固所致。
2.湿热熏蒸
渴而不欲饮,口淡乏味而粘,心烦易怒,四肢沉重或见关节疼痛,小便短少,女子带下,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或沉缓。证属湿热蕴阻,熏蒸肌肤,迫津外泄。
中医治疗 一、辨证选方
1.表虚不固
治法:固表止汗。
方药:玉屏风散加减。生黄芪30g,防风、白术、党参、麻黄根各9g,浮小麦15g。水煎服,日服3次,每日1剂。
2.湿热熏蒸
治法:滋阴敛汗。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15g,山药、白芍、浮小麦、牡蛎、茯芩各12g,丹皮、泽泻、山茱萸各6g,糯稻根须9g,水煎服,日服3次,每日1剂。
二、外治法
1.明矾、葛根各15~30g,研末煎汤,每日浸洗患部(手足)半小时。
2.黄芪、葛根各30g,荆芥9g。先热熏后温洗半小时,每天1~2次。主治手足多汗症。
3.麻黄根50g,煅牡蛎100g,研极细末,外扑。
4.麻黄根、牡蛎各20g,龙骨、赤石脂各15g,研极细,装大布袋中,外扑多汗处。
5.郁金适量,研细末,加茶水调敷出汗处。
6.鲜白萝卜600g(切片),明矾15g,加水2500ml,煎30~40分钟去渣取汁,浸洗手足部20分钟,每日洗2次。主治手足多汗症。
中药 六味地黄丸,每服6g,日服2次。玉屏风丸,每服6g,日服3次。防风通圣丸,各服6g,日服3次。归脾丸,每服6g,日服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