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集整理关于怎么包粽子粽子端午节到了的相关议题,使用内容导航快速到达。
内容导航:
Q1:端午节包粽子方法步骤 粽子的配料怎么做
材料:粽叶90张,蜜枣若干,盐少许,糯米适量。
方法步骤:
1、干粽叶用水浸泡后再放锅,加适量盐,煮沸消毒。(买的是湿粽叶,直接放锅煮沸即可)
2、煮好的粽叶,用清水洗净备用。
3、糯米提前浸泡好,控干水份,加适量盐拌匀。
4、蜜枣洗下备用!那半个是作者嘴馋,吃了一口,大家可忽略哈~
5、现在开始包粽子。先将三片粽叶并排叠放在一起,如图
6、然后再取三片粽叶,同样也并排叠放在一起,将这三片粽叶颠倒放在之前三片粽叶之上。
7、将粽叶自底部卷起,呈现一个漏斗形,注意漏斗下方要紧密,要不然会漏米。
8、用勺子将少许糯米放在漏斗中,用筷子戳实,然后在放一颗蜜枣进去。
9、放入蜜枣后,再用勺子挖少许糯米,将蜜枣盖住即可。接着再用手把糯米给推紧实些。
10、将左右两边的粽叶往中间叠,要压紧些。
11、然后将上方粽叶折过来,同样也要拉紧些,然后将剩余粽叶小尾巴顺着粽子裹一下即可。
12、用线困住,且将线拉紧些。做好粽子放高压锅,先大火煮上气,然后再转小火煮1个小时即熟。
Q2:怎样包粽子图解 粽子的做法 端午节学习怎样包
包粽子步骤方法:图解包粽子步骤方法
包的方法:
1、粽叶太小我用了两片放一起,把粽叶左上右下并列成一个大些的,用剪刀把根部剪齐,折成漏斗,注意捏紧漏斗交界处;
2、先在漏斗中放上一层糯米,然后加上一层肉和蘑菇,最后在加上一层糯米;
3、漏斗放满米后,把上面的粽叶折下来,以不漏米为原则把粽子包严实(此步骤通常难倒了很多人,其实只要包两三个后就习惯自如了);
4、用准备好的棉线把粽子绕圈扎紧,这样粽子就包好了。
5、上锅煮煮粽子,肉粽子要等水开锅后在放进去,蜜枣的可以冷水就方进锅中。水煮开后改用中火,继续煮大概两个小时就可以可以了,如果糯米不黏糊可以在多煮一会,我用高压锅煮了一个小时就好了。
6、煮好后的粽子放进冰箱中冷藏储存,我最多放了三天依然新鲜如初。
入门级基本做法
材料:1,买糯米,一包粽叶,一把线(超市里有粽线卖,剪好的,长度刚好),去壳的绿豆(400克),一袋速冻的栗子。2,回家后把米(1.5kg),绿豆和粽叶分开泡。将粽叶全部浸在冷水里。3,米和绿豆浸了一天,沥干。4,粽叶冲洗干净,沥干。
做法:
1,粽叶折一条窄边卷起。
2,然后将粽叶折成漏斗型。
3,加糯米,绿豆,栗子,再加绿豆。
4,再在外面包一层粽叶,外面的粽叶不用包到底,小漏斗就成了大漏斗。
5,再加糯米,馅不要加太多,7分满就好.左右两边的粽叶向内折叠。
6,把对着自己的小尖角折上去。
7,外面的粽叶翻下来.用棉绳扎紧。
8,包好了,和拳头差不多大。
9,接下来就是煮粽子了,加冷水,大火烧滚,再用小火焖。让粽子留在里面自然冷却。
Q3:端午节,人们为什么要包粽子呢?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Ww%w.yIJIt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