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集整理关于清朝没有闭关锁国政策会怎么样的相关议题,使用内容导航快速到达。
内容导航:
1、清朝统治者的短视和无知是“闭关锁国”的直接原因2、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较稳定,对外来商品有较强的抵制作用,这是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源。3、清朝统治的需要。为防止中外反清势力的联系和西方殖民主义的渗透,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当时中国社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太需要外国货物,因而清朝统治者尽量限制对外贸易,把允许外国与中国通商看作是一种恩赐。如1793年(乾隆五十八 年)乾隆帝在致英国国王书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绸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霑余润。 ”这种看法便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 经济的反映。清朝统治者保守自大,在世界形势已经改变的情况下,依然坚持传统的天朝大国观念,认为其他国家都是蛮夷小邦,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不过是奇技淫巧而已, 抵不上中国的大经大法,所以看不到中国科技经济的落后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进 步,看不到中外科技经济交流的必要和好处。
两千年来一直处于领先于世界文明的骄傲之心还一时转变不过来。清朝统治者害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前来侵害,又害怕中国百姓出海结聚外寇,所以把闭关政策当作是一种国防手段,主要是用来对付外国侵略者。
清朝在统一台湾以前,曾经历行海禁政策,严禁商民出海贸易。同时对西洋商船的限制也很严,只许其驶泊澳门,在澳门进行贸易,并且规定大小船不得超过二十五只。 这种海禁政策的实施,主要是为了对付郑成功及其子孙的海上抗清势力, 并不是针对外国。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清朝收复台湾后,逐渐放宽海禁,准许允许民间装载五百石以下的船往海上贸易、捕鱼,并开放广州、漳州、宁波、云台 作为对外贸易港口,准许外国商船前来交易。乾隆前期,针对英国等西方国家贪得无厌的要求,清政府又加强了对外贸易的限制,下令关闭除广州以外的其他通商口岸,并且颁行严格约束外国商人的条例和 章程,这样便形成了所谓闭关政策。
闭关政策历经乾隆、嘉庆年间,一直延续到道 光时鸦片战争前夕。
“闭关锁国政策”实行的原因:首先,“闭关锁国政策”是落后的、闭塞的、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封建统治者自我满足并昏睡在这种自然的庄园中,他们既昧于世界大势,又盲目排斥外国的一切东西。
其次,“闭关锁国政策”是清朝统治者民族狭隘性的表现。由于满清贵族与人民群众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与斗争,满清统治者便企图通过“闭关”的办法将国内的汉人与外界隔绝,以防止外国人支持汉人形成反清力量。
同时,明朝中期以后,日本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和西方殖民者向东方的殖民扩张,也是明清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客观原因。 “闭关锁国政策”是清朝统治集团民族狭隘性的表现。
早在17世纪,清政府为对付郑成功的抗清活动,曾厉行“海禁”。台湾收复后,“海禁”解除。18世纪中叶后,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扰,清政府又宣布实行闭关政策。 清朝统治者不仅对汉族人民非常疑忌,就是对充当臣仆的汉族地主官僚也深具戒心。
它企图通过“海禁”、“闭关”,将国内汉人与外界完全隔绝,以防他们内外联结,形成反清力量。
“闭关锁国”政策是指清王朝严格限制和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这种政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清朝统治者的短视和无知是“闭关锁国”的直接原因2、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较稳定,对外来商品有较强的抵制作用,这是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源。
3、清朝统治的需要。为防止中外反清势力的联系和西方殖民主义的渗透,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它毕竟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政策。
因为闭关政策并不能削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反而阻碍了自己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统治者愚昧无知,狂妄自大,隔断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拉大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造成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二百年。
中国对外贸易日益萎缩。清时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出口商品仅占商品总量的3%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