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集整理关于如何看待城镇人口首超农村的相关议题,使用内容导航快速到达。
内容导航:
城镇人口首超农村,这一人口结构的根本性改变在许多人看来首先预示的是严峻的挑战,现有的环境、资源、社会管理等都将面临沉重压力。从主观因素来看,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并不算很长,在现代城市化国家的管理方面还是一个后来者,在应对大量涌入城市的农村人口方面,经验、准备都存在相当的不足,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进城农民享受不到市民待遇、农村空心化等等。从客观因素看,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急剧增大了各类资源的消耗量,相对滞后的资源、生态环境建设不堪重负,高房价、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由此加剧。如何消化这些压力,将全面考验各级政府的执政能力。 城镇人口首超农村,从另一方面看又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人口红利,亿万农民向市民转化带来的巨大消费需求更成为中国经济由外向内转型升级的第一推动力。从更深层次看,城镇人口首超农村,是改革开放时期农民群众“用脚投票”的结果,它既源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巨大鸿沟、城乡公共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更源于农民群众追求城市文明、追求更丰富物质文化生活的内在需求。尤其是后者,将对改革形成“倒逼效应”,促使各级政府推动进城农民向新市民转化的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加速进行,最终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无疑是当前改革最为需要的内在动力。 需要指出的是,城镇人口首超农村,并非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而是长期以来,在党和政府以城市化为路径解决中国发展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推动下,自然形成的结果。发展带来的问题还将在发展中得到解决,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用积极和乐观的眼光来看待这一预示“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数据: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中国有信心、有智慧化人口压力为发展动力,使人口结构的城市化成为中国迈向富裕文明的现代城市化国家的崭新起点。 以上非原创
中广网北京2月17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在2011年底大陆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数据的变化是否也意味着未来中国的生产方式、职业结构还有消费行为等都会因此而变化呢?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对此发表评论。蔡昉:这个数据要反过来看,应该认真思索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是不是达到了这么高的水平?其实这个数字里有相当多的人是由于离开农村六个月以上成为城镇的常住人口,因而统计为城镇人口的农民工。事实上,这些人还没有享受到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还没有城镇户口,就业还不是稳定的。他们已经是城镇化中最重要的生产者,但是还没有成为相应城市化发展阶段中应有的消费者,这些实际情况妨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妨碍了消费内需的扩大。
这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又一大进步,标志着我国已经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城市化发展迅速。
“城镇人口首超农村”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它表明:中国已经结束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开始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 在这一新的城市时代,城市经济将占支配性地位,城市生活方式占主导地位,城市品质受到高度重视,城市发展趋向集群化,绿色休闲空间备受关注。而现有城市在经济结构、规划建设、管理体制、环境质量、公共服务、社会和谐和安全等方面还难以适应城市时代的新要求,城市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在新时期,必须高度重视城市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城市品质和城镇化质量,积极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深度融合,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共同繁荣,走低碳、环保、高效、和谐、安全的绿色繁荣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