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集整理关于怎么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的相关议题,使用内容导航快速到达。
内容导航:
Q1:当孩子提出无理要求时,你要如何巧妙地拒绝
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无理取闹非常头疼,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不信,就跟着妙妈一起来看看吧。
1、首先我们要知道,为什么孩子会提出无理的要求。
通常,孩子们会在家长无节制的满足下提出这样的要求,当他们感觉到父母无条件满足自己时,就会不断去挑战父母的底线,已达到自己的目的。
对于触及父母的底线一事,孩子们是不会觉得愧疚或是害怕的,他们甚至还会以此为乐,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所以家长面对这样的孩子,最应该做的就是拿出家长的身份,不要一味地宠溺孩子,要让孩子学会尊重你。
2、当孩子不吃饭要吃糖果时:
很多孩子一到饭点就开始无理取闹,这不吃那也不吃,偏偏要吃零食。有的家长为了暂时控制孩子的情绪,就会向他妥协给他零食糖果。但是这样的行为只会助长孩子的行为,而且也不利于他的身体健康。
但家长如果强制性地拒绝孩子的要求,孩子只会哭闹,根本听不进你的劝告,所以,我们在劝导孩子时,要学会以“可以”取代“不可以”,比如跟孩子说:想吃糖可以,但是要吃了饭之后才能吃。
3、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当孩子无理取闹的时候,家长可以暂时转移他的注意力,比如跟他说吃糖吃多了的危害,或是让他看看相关的实例,让他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一般孩子看到后都会因为害怕而不再任性哭闹。
Q2:父母必看:如何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
这位知友,如何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
前几天看到一个新闻,让人触目惊心:
一位爷爷带着孙女上街买东西,买好东西后准备离开,而孙女因为自己想要的东西爷爷没给买,就不肯回去。
没想到,这位爷爷既不安抚孩子也不满足孩子,而是直接打了孙女一个大巴掌,导致孙女当场鼻子受伤流血,商场工作人员见状立即上来劝解,并安抚孩子。
爷爷见围观者太多就试图带走孙女了事,而这时的孩子,是既疼痛又委屈,所以更加不愿意跟着走,爷爷在气急败坏之下,武力重演,又给了孙女一巴掌。
很难想象在传统印象里可亲可敬的爷爷,会用这样的武力来对付自己的亲孙女。孩子只是想要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却遭到爷爷如此“残忍”地拒绝。
有网友心疼地说,哪个孩子没有顽皮耍赖的时候,哪个孩子没有到了商场迈不开腿的时候,如果大人能耐心一点,宽容一点,我们的孩子何至于受这么大的伤害?
心理学研究发现,那些因为物质索要被严酷拒绝的人,将来或将发展成内在匮乏型的人格。
因为曾经要求却被冷酷或者暴力拒绝,所以他们会在潜意识形成这样的认知:我不够好,我不配得到。
于是,长大以后,无论是在什么场合,他们都不敢争取自己的利益,因为害怕悲剧重演,遭到同样的拒绝。
2、说到拒绝孩子,几乎是家里每天都要上演的戏码。
你正在做事,孩子就是要求你陪他玩;
该写作业了,他却一定要看会儿动画片;
临睡觉了,孩子还要求吃糖果;
明明家里一大堆玩具了,孩子还是要求买买买……
为了应对这些“不可理喻”的要求,有的粗暴打骂,有的连哄带骗。
曾经听孩子讨论时说,“大人都是骗人的,尤其是当我们提出某种要求的时候,他们简直是谎言专家。”
的确,如果说运用武力拒绝孩子是家长中的少数,那么运用谎言来拒绝,大多数家长都中枪。
比如家里明明有糖果,而父母怕孩子吃坏了牙,就谎称糖果被老鼠叼走了。
该吃饭的时候,孩子还想看电视,父母想不出其他办法,直接将电视插头拔了,告诉她电视机坏了。
当孩子因得不到一样东西哭闹,你吓唬他警察会来抓他;当孩子想要出去玩,你告诉他外面好多坏人会抱走他……
著名的心理学家李子勋在给孩子的三个假设一文中,就写到:我们要假设世界是安全的,自己是可爱,他人是合作互助的。
只有这三个假设成功地传递给孩子,他们才能自信乐观,并且有充足的安全感。因此,在孩子的童年里,不能总是用谎言来拒绝他。
还有的父母,对孩子要求或者愿望的回应,随心情而定。
心情好了,孩子要什么都给,心情不好,孩子要什么都拒绝。
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里面,Terry生活在一个非常富有的家庭,他们的父母都勤奋努力,但非常忙碌。
正因为没有时间陪伴,他们只能在物质上给予孩子们弥补,比如给女儿买很多喜欢的运动鞋,给弟弟买很多新奇的玩具。
当然,这需要一个前提,就是妈妈心情好的时候,这些就容易实现,而妈妈心情不好了,即使是一个最小的请求,都会遭到妈妈黑脸的拒绝。
这样阴晴不定的回应方式,却容易导致两个问题:
第一是用物质替代陪伴,会让孩子在物质里迷失自己。Terry和姐姐都觉得自己虽然有很多东西,但没有父母的陪伴所以并不快乐。
第二是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中,孩子也容易变成情绪不稳定的人。姐姐喜怒无常,弟弟悲观消极的性格已经验证了这一点。
3、在心理学上有这样一句话,所有的行为都是有动机的,尤其是当你认为孩子行为不当,或者要求过分的时候。
著名的心理学家李子勋说,
孩子的需求无非集中在三个方面:
陪伴,探索,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而他们所有的要求其实都围绕着这三个方面展开。
比如孩子在家里来了客人的时候,会特别粘人,希望你陪他玩,这其实折射出孩子发现父母注意力转移了,她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引起父母的关注。
孩子希望你带他去户外,去攀爬跑跳,这是他对各种新鲜事物都有向往,是基于探索和发展的需要。
另外,当他们对自己的重要性不确定的时候,才会通过不合理行为或者要求,来挑战甚至惹恼父母。
诚然,无论我们父母有多能干,多耐心,我们都无法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和心愿。
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卢梭就曾说过:害孩子很简单,那就是事事都满足他,但是,这个满足并不等于爱。
4、那么,有没有一些更合理的方式,既起到拒绝孩子的作用,又不让孩子受到伤害呢?
用“可以”代替“不”
心理学家布鲁斯格莱朗博士表示,频繁对孩子说“不”是最不恰当的拒绝方式,孩子仿佛被父母推到了门外,会委屈甚至愤怒。
所以用“可以”来代替“不”,就会更巧妙。
过去我儿子总想在饭前吃零食,当我说不可以的时候,他就连饭都不吃了。后来我改变了说法,对他说:可以的,你吃好饭就可以吃零食了。
孩子一听到“可以”儿子,情绪顿时平缓了很多,就会很愿意先吃饭。
这个在应对孩子做作业方面也恰当,很多孩子放学回家就想先玩一会,假如父母开口就回绝“不可以”时,孩子会很沮丧,即便开始写作业,也可能心不在焉。
而当父母说“嗯,你写完作业以后,就可以玩很长时间咯”。孩子的感受就会完全不同了。
在《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的书里就介绍了这样的方法,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不直接回绝他,而是给她一个期盼,这样孩子会因为得到尊重而感到很愉快。
用陪伴来回应孩子的难缠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就是每当我们忙碌或家里来客人的时候,孩子最难缠了。
记得有一次一个朋友来我家谈事情,就两个小时的时间,我儿子就先后8次来打扰我,理由是:妈妈,我要喝水,我要你来看我搭积木,我要出去玩,我要看电视,甚至说我要尿尿,你陪我去。
我和朋友的谈话被他一次次打断,险些就不耐烦而对她发了火。
后来我突然想到自己刚从外地回来,已经几天没有陪过他了,我立即知道他不断骚扰我背后的原因,是要引起我的关注。
于是,我和朋友商量先陪孩子玩十分钟再过来接着聊。其实孩子要的不多,当我全身心和他玩了一会之后,他就很开心地表示支持妈妈的工作,愿意等客人走了之后再来找我。
那时候孩子才五岁。
儿童心理学家说:“孩子要的并不多,除了陪伴以外。”
我深深地认同,当我们感到孩子难缠的时候,其实恰恰是他们需要陪伴的时候,而我们如果一味将孩子推开,只会让他们觉得没有安全感或者不被爱,如果我们去回应他们的感受,并每天安排固定的陪伴时间,孩子难缠的问题就解决了。
面对“过分”的要求,转移注意力
有读者曾问我:5岁的孩子总喜欢搞破坏怎么办?
有一天对我说:妈妈,我要把电视拆了,我要去把妹妹的头发剪下来研究一下……
其实这些都和孩子的探索需求有关,他通过探索来认识世界,甚至通过搞破坏来增加对世界的认识。
虽然,这可能孩子在探索世界,但是,这些“过分”的要求我们不能一一答应,所以适时地转移注意力尤为重要。
好爸爸吴尊就做了个好的示范,有天早上,先起床的姐姐neinei一个人觉得无聊,就想去把熟睡中的弟弟闹醒来玩,吴尊当然不能答应。
但是并没有批评女儿不懂事,而是将女儿搂在怀里陪她玩,大人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当孩子玩得尽兴了,自然就没有去骚扰弟弟了。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太难教育了,尤其是当他们“胃口大开”的时候。
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聪明的父母从来不会一刀切地说“不”,也不会说谎欺骗孩子,更不会用武力责骂解决。
先摸清孩子提出无理要求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帮他们建立良好的规则,并在他们有破坏行为的时候用游戏来转移注意力。
用“怀柔”的方法,给孩子一个可以接受的理由,或者找个台阶下。
孩子就能愉快地与我们合作,而“拒绝”的负面影响就将隐于无形之中。
Q3:当孩子提些无理要求时,家长该怎么拒绝?
换一个角度,给孩子选择,你会得到意向不到的结果。
某天超市里有一对母子让我感觉很温暖。
像所有的孩子一样,这位小男孩也想把超市里所有的玩具搬回家,他从踏足玩具区开始,就一直忙个不停,维尼熊、跳跳虎、奥特曼、光头强……一个又一个往购物车里面丢。一旁的妈妈没阻止甚至没说话,始终面带微笑地与小男孩的快乐感同身受。一直到购物车堆得像一座小山。
“儿子,我昨天买帽子,你说我戴哪一顶都很好看,但你知道我为什么最终只买了一顶?”
小男孩一开始摇头,随即又点头:“有选择的人才是最快乐的。”
最后,小男孩把玩具一个个摆回去,一边放一边依依不舍地跟玩具们说再见,我快要被小男孩的可爱萌化了。最终他留下了一只长臂小猴子,还不忘告诉妈妈:“妈妈,我选择了一只小猴子,我很快乐呢……”
场景2:
木木是个皮孩子,每天早上都会哭闹说“不穿衣服”,所以每次出门前没有一小时是绝对出不了门的。一个周末,木木问妈妈:“我能自己选择穿哪一套衣服吗?我的好朋友小豆子也是自己选择。”妈妈答应了。
木木很高兴,虽然试了几件都没满意,但没多久便定下了。并且让妈妈颇感意外的是,木木要自己穿衣服,不要妈妈帮忙,虽然纽扣扣了很久,但木木也没发脾气,还因为这样第一次学会了扣纽扣呢。木木说:“我自己选择的衣服,我也要自己穿。”
场景3:
王阿姨送来一瓶甘蔗汁,嘴馋的小丫想喝,但小丫刚好吃完午饭,妈妈说太饱不能喝,小丫死磨硬缠。妈妈想了想,给了小丫两个选择:你现在可以喝,但如果现在喝,你只能喝1口,因为肚子太饱了;但如果你3小时后再喝,可以喝掉一瓶。你是选择现在喝还是3个小时后喝?
小丫想了想,选择了第二个,3个小时后再喝。虽然她一会摸摸瓶盖,一会瞅瞅瓶身,还一本正经地跟问“这是什么”的奶奶说:“这是甘蔗汁,现在不能喝,肚子会爆炸,要3个小时之后……”但没再要求立即喝,而是坚持到了3个小时后。
有关“选择”的一则心理学研究
心理学者Mendonca 和Brehm在1983年曾做过这样的一项研究:他们把一些超重儿童分成两组,分别是A组和B组。A组按照减肥专家的建议执行减肥计划,B组可以选择他们的减肥方案。在减肥期间,实验人员不断提醒B组的孩子,他们的减肥方案是自己选择的。2-3月后,实验人员惊喜地发现,那些自己选择减肥方案的孩子,他们普遍比A组孩子减掉了更多的体重。
所以这两位心理学者认为,当孩子有选择机会的时候,他们会最大化地内化自己的行为,并且对自己的选择赋予更多的责任感。
不由得想起了童年的一段往事
很小的时候,我以为我喜欢兔子多于狗。以至于大人第一次让我养一只小黄狗,我非常排斥,不仅从不喂狗,还不愿靠近狗。因为我的嫌弃,小黄狗没多久便被送人了。
后来,大人又带回家一只小黑狗,还有一只雪白绒毛小兔子,让我和妹妹选。对比了之后,我发现小狗似乎更可爱,我便选了狗。
我发现对小黑狗越发喜爱,不仅给小黑狗洗澡、“设计”发型,还教小黑狗唱歌。小黑狗也跟我形影不离,每天都要跟我上学。小黑狗被别的小朋友称为保镖,因为我每次被人欺负,小黑狗总会第一时间冲到我前面。有一次看见我因为调皮被女老师打手掌罚站,结果女老师放学时发现自行车尾挂了一只死耗子,还有……一泡狗尿。
我跟小黑狗的这段友谊,正是从选择开始的。第一次因为没有选择,我嫌弃狗;第二次因为有选择,我爱上了狗。
“有限的选择”与“选择无限”
有父母说,“让孩子自己选择?那肯定要翻天。“
享誉全球的智慧妈妈、美国斯托夫人曾经提过她的丈夫与女儿维尼芙蕾特的一段经历。
话说维尼芙蕾特的父亲经常很忙,一个周末他终于有一点时间陪女儿,便跟女儿说:”爸爸明天有空陪你玩一天,去哪里都行。“
当女儿说想去野炊,爸爸说野炊太耽误时间;当女儿说想去看儿童剧,爸爸说儿童剧太吵……结果惹得维尼芙蕾特毫无兴致。这位蠢爸爸竟然还抱怨说自己是为了陪女儿,怎么女儿这么冷漠云云。
这其实便是“选择无限”的后果。
所以作为父母,与其让一个孩子从脑袋选择去哪里玩,还不如提供几个地方给孩子选择;
与其让孩子从脑袋选择穿什么衣服,还不如提供几套给孩子选择;
与其让孩子从脑袋选择买什么玩具,还不如提供几个意愿清单给孩子选择;
与其让孩子从脑袋选择什么时间写作业,还不如提供4点开始写作业还是5点开始写作业……
让孩子有选择权,但仅是“有限的选择”,而不是“选择无限”。这是虚伪吗?这不是父母虚伪,而是现实。正如用心妈妈张柏芝让两个儿子每次买玩具只能选择一个那样,”得让孩子知道人生不可能拥有所有东西。“这也是为人父母的一种智慧吧?
Www.yIJItAO∴.COm